编辑: 无理的喜欢 | 2018-05-17 |
两孟'
和 '
两论'
;
不讨米, 不 讨面, 讨部 《诗经》 和 《左传》 ;
不 乞衣, 不乞物, 《资治通鉴》 乞一 部. 言罢, 又磕了一个响头. 陈 老先生细察青年, 面带忠厚, 言 语虔诚, 知道是个落魄的书生, 便说: 起来吧, 孩子! 《上孟》 、 《下孟》 、 《上论》 、 《下论》 、 《诗经》 、 《左传》 、 《资治通鉴》 , 老夫 全部给你. 青年落坐后, 陈老先生细 问了他的来历. 原来, 这青年姓 叶, 名英, 苏州人, 自幼聪明好 学, 无奈家道中落, 如今进京赴 试, 连盘缠也凑不足, 乘船到济 宁州时已是身无分文, 一路乞 讨来到了东昌府. 随身所带的 几部经书在一场暴雨中淋得透 湿, 已无法再读. 今天来到陈老 先生门前, 见老人家是个塾师, 家中必有存书, 所以开口讨要. 老先生很喜欢这个上进的 青年, 要收其为义子. 叶英便认 老人家为义父, 住在陈家足有 半月, 每天在老树下攻读, 义父 对他用心辅导. 临行前, 义父为 他准备了充足的盘缠和物品, 父子俩挥泪相别. 老树: 侍郎报恩未果作诗得胡同名 叶英通过会试、 殿试, 中了 二甲进士, 官封云南丽江知府. 由于政绩卓著, 三年后提升为工 部侍郎. 赴京途中路过东昌府, 打算接义父一同进京. 当他来到 义父家中时, 老人家已经去世一 年多, 茅草屋也已倒塌, 只有那 棵老树在风中摇曳. 触景生情, 见物思人, 老人家的慈眉善目历 历眼前, 叶英不由得泪眼模糊. 稍停, 他吟诗一首. 聊城知县闻讯赶来, 命人马 上动工把这首 《老树》 诗刻石立 碑. 从此, 老树被视为陈先生的 化身, 又被视为这条老街巷的象 征. 于是人们开始称这条街巷为 老树胡同 , 久而久之转音, 成了 老鼠胡同 . 老鼠胡同 又名北顺城街, 古城拆迁前位于楼东大街东端 的路北,距东城墙路仅有10余米. 它中间穿过马宅街, 北达红 星街东段,街长约250米,宽度2―3米之间, 街巷狭窄而弯曲. 据 《东昌老街巷》 记载, 在这 条胡同与马宅街相交的路口向 南约有20余米路东的宅院里, 原 有一棵古老的大槐树, 树干直径 足有80多厘米, 估计有几百年的 历史. 大槐树枝繁叶茂, 遮天蔽 日, 是附近居民夏日乘凉的好处 所. 人们坐于其下, 谈古论今, 或 读书、 下棋等, 自有无尽的乐趣. 民国年间, 那老槐树还有, 就在 魏家的院子里, 1946年毁于战乱 中. 人家: 老树下聚集众多商业人家 这条胡同临近楼东大街和 东门口,自古是商人们的居住区,这些居民多数在大街上有门脸房,也有干小生意沿街设摊或走街串巷叫卖的.清光绪年间, 胡同有一位竹编巧匠, 编制的鸟笼玲珑雅观,上有精细的雕刻,人见人爱,非常畅销,此事载于 《聊城市二轻工业志》 等史料.民国到解放初期公私合营之前这几十年里,胡同居民先后经营的买卖主要有:胡家炭厂, 经营煤炭, 址在本街路 西南部;
王家茶馆, 位于本街路 东南首;
李家锡店, 位于本街路 西南首, 仅一间门脸房;
刘家甜 沫, 在东门口瓮圈一带经营, 向以粥香味醇闻名;
罗家万山堂毛笔庄, 掌柜罗登山, 新中国成 立初在东门口搞门市经营,址在楼东大街路北东首第一家处.另外还有焦家从事色纸店经营. 这条胡同的商人中,最有名气的是魏金堂.魏金堂早年在学堂负责文书、司仪等工作,清末时干起了出赁花轿的生意.买卖很快发展起来,出赁项目也逐渐增多,如新婚服装、戏装、道具以及丧事所用物品,还有锅、碗、盆、碟等宴席用具,一应俱全.因而城关一带人家遇有红白喜事、生诞庆典等都来他家租赁物品.1923年,海源阁杨太夫人去世时,杨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