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牛牛小龙人 2018-08-02

Xujiayao site;

Equid;

Mortality profile analysis;

Taphonomy;

Zooarchaeology

1 引言许家窑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西部,桑干河左岸支流梨益沟西侧 , 包括

73113 地点 ( 两 叉沟 ) 和74093 地点 ( 长形沟 ),其中

73113 地点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 村北边的两叉沟,坐标 40°06′53″N,113°57′31″E,海拔约 990m;

74093 地点位于河北省 张家口市阳原县东井集镇侯家窑村西侧的长形沟,西北距

73113 地点 2.4 公里左右,坐标 40°06′02″N,113°58′39″E,海拔约 980m[1-3] (图1).遗址自

1973 年发现以来经历了多次 系统发掘 [2-5] ,其中以

1976、1977 年出土的材料最为丰富,包括古人类化石

20 件,旧石 器制品

3 万多件,以及大量动物化石 [1] .本文的研究材料来源于这两年的发掘工作;

所涉 及的马科动物牙齿材料绝大多数出土于

74093 地点,73113 地点仅出土了少量的动物化石. 文化遗物主要分布在距地面 8~12 m 的位置,根据地层中侵蚀间断、断裂构造不整 合以及土质差异,以74093 地点北部(40°6′2.7″N, 113°58′39.7″E)为例,可将文化层 图1许家窑遗址位置图(修改自参考文献 [2, 6]) Fig.1 Location of Xujiayao site ? ?

64 ?

36 卷 分为上、下两层:下文化层堆积为黑灰色细砂质粉砂,厚2.36m;

上文化层堆积为浅红 褐色粉砂质黏土,厚3.15m[7] (图2).对遗址地层剖面的粒度、磁化率、碳氧同位素、 有机碳及孢粉分析表明,遗址晚期(上文化层)的气候较早期(下文化层)寒冷 [8-11] . 遗址文化层的年代尚存争议 [1, 12-23] ,出现不同的年代数据不仅与研究方法、测年手段、 采样部位和样品剂量有密切的关系,也与遗址文化层堆积厚度大、周围地层结构复杂 有关 [21] .虽然许家窑遗址的具体年代未得到确认,但是绝大多数学者综合生物地层学、 铀系测年、石器技术发展阶段等的多项研究结果认为,遗址形成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 世晚期与晚更新世早期之交(古人类的活动主要集中于晚更新世早期),文化时代属 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 [1, 13,

22 - 23] . 许家窑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种类包括鸟类

1 种, 哺乳动物

19 种[2, 24] , 普氏野马 (Equus przewalskii)和野驴(Equus hemionus)为优势属种 [11] .近期有研究表明,许家窑人较食 肉动物首先获得了以马科动物为主的肉食资源 [6]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其所运用的骨骼部 位统计及骨骼表面改造痕迹观察等埋藏学数据能够显示古人类优先、高效地利用了马科 动物肉类资源,但难以提供资源获取方式方面的更多信息.通过对当前狩猎 - 采集群体如 Hadza 的民族学观察可知,主动的狩猎行为(active hunting)、捡拾自然或者灾难性死亡 的动物尸体(first-access scavenging)、抢夺食肉类动物的猎物(aggressive scavenging) 等都能够让古人类优先获取到肉类资源 [25-26] .因此,许家窑人究竟以何种方式获取马科动 物,目前还悬而未决.此外,随着遗址早、晚期气候由温暖到寒冷的转变 [9, 27] ,古人类对 图2许家窑遗址

74093 地点剖面图(修改自参考文献 [2, 6-7]) Fig.2 Stratigraphic section of Locality

74093 of Xujiayao site 于马科动物不同年龄个体资源 的偏好、获取策略是否相应发 生了改变, 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有鉴于此, 本文试图运用埋藏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 分支 ―― 死亡年龄分析,对 以上问题进行探索.死亡年龄 分析是研究古人类狩猎策略 的重要方法,不但可以据此探 索遗址内动物化石的聚集类 型进而去观察古人类获取动 物资源的方式,还能反映出捕 食者在权衡获取猎物风险、所 需消耗能量与猎物的卡路里 回报后做出的最优选择,从而 深化对古人类狩猎行为的认 识,并为其适应生存行为的考 古学研究提供依据 [28-30] . ?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