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麒麟兔爷 2018-08-07

选项 C 实验法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 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选项 D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 析幼儿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 ,去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实验 进行.选项 B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 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幼儿教育研究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因此,答案选 B. 5.【答案】B.解析:陈鹤琴创办了活教育,提出了五指活动: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 6.【答案】A.解析:君子教学,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创设情境,言此而意彼,让学生感悟、 发现,从而得到教师 举一 而学生 反三 的教学效果.出自《学记》 ,体现的启发性原则. 7.【答案】D.解析:对多次重复出现的刺激的反应强度减弱的现象叫习惯化. 8.【答案】A.解析:学前教育具有非义务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启蒙性、直接经验性的特点, 因此,不能在幼儿园阶段对幼儿施加小学的教育,家长应该帮助幼儿增进对幼儿园的了解,增加其入园 适应性,因此 BCD 不正确,选择 A.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4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9.【答案】B.解析:学前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符合社会需要以及幼儿自身身心发展规律,故答案 选B. 10.【答案】C.解析:学前教育主要指对 0~

6、7 岁年龄阶段的儿童所实施的教育,学前教育包括 0~3 岁的早期教育和 3~

6、7 岁的学前教育. 11.【答案】A.解析:新规程规定幼儿两餐时间间隔不少于 3.5~4 小时. 12.【答案】A.解析: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衔接工作是指学前教育机构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 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规律及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做好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使幼儿尽快适应新的 学习生活,避免和减少因两个学习阶段间存在的差异给幼儿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其入小学后的 发展及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13.【答案】B.解析:3 岁幼儿能集中注意 3~5 分钟,4 岁幼儿能集中注意

10 分钟,5~6 岁幼儿 能集中注意

15 分钟左右,如果教师组织得法,5~6 岁幼儿可以集中注意

20 分钟. 14.【答案】D.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小 朋友既能注意自己的动作, 又能注意体操队形, 说明他们在统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两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 因此,选D选项. 15.【答案】D.解析: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以感觉作为基 础而产生的.但是,知觉并不是感觉成分简单的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 16.【答案】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 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 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育期. 17.【答案】A.解析:感觉和知觉都是属于认知活动的低级形式.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 识活动, 以后才相继出现记忆过程及与记忆相联系的表象, 再进一步发展最简单的思维以及最初的想象. 18.【答案】D.解析:幼儿对形状的辨别由易到难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 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因此选 D. 19.【答案】B.解析:3 岁幼儿已初步具备根据样本找到相同几何图形的能力,4 岁为形状知觉形 成的关键期,5~6 岁幼儿其正确率会大大提高. 20.【答案】B.........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