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You—灰機 | 2018-11-19 |
1984 年我在美国学习时首次读到这本书,它是这一年我选修的 Ethnicity (族群问题)研 讨课的主要理论参考书之一. 那时我主要关注的是戈登提出的关于分析和测度族群融合的七变量 模型,这个模型及其主要变量也成为我博士论文借鉴的理论框架和
1985 年在内蒙古赤峰地区进 行户访问卷调查的重要参考. 在撰写学位论文期间, 为了全面地了解国际学术界有关种族、 族群、 民族主义等问题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各国民族制度与政策设计背后的政治理念与分析逻 辑,我系统地阅读了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社会学家们发表的相关著作和文章,这对我拓展自 己的学术视野和社会历史知识有极大帮助. 美国是一个以移民及其后裔为人口主体建立起来的一个新兴工业国, 至今每年吸收的移民规 模仍在百万人左右,因此,它从殖民地时期开始就必然面临各种涉及到种族、祖籍国、语言、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而且极为复杂和棘手的族群关系问题.特别值得关注的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黑人问题,种族问题不仅引发了美国历史上唯一的内战,在20 世纪
60 年代还一度造成严峻的社 会分裂和全国性的暴力冲突,但是通过 民权运动 和随后几十年在族群关系方面的逐步调整, 美国整体的种族、族群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好转.2008 年有黑人血统的奥巴马高票当选为美国总 统, 这是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在种族观念上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同时, 近年来我们也看到华裔、 西班牙语裔人士在美国政坛和司法界开始崭露头角. 纵观美国两百多年的族群关系史, 跌宕起伏, 令人感叹.在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的制度、政府的政策逐步转变和调整的整个过程中,应当说 美国社会科学家们所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在阅读这些关于美国种族、族群关系现实状况、发展 态势的调查报告、政策反思、理论探讨的学术著述时,我经常被这些学者们的严谨学风和实证精 神所吸引,也被在相关论述中体现出来的人道关怀和理性思考所折服. 我认为在调查和研究当今中国社会的民族问题时, 中国学者需要从四个来源吸收相关的知识 体系和实践经验: (1)中国的民族关系发展史,在中国几千年民族交往历史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 群体观和看待群体关系的传统思想与实践, 相关历史文献至今仍然是我们研究中国民族关系史的 宝藏;
(2)欧洲和美国的 民族观 及其演变,我们可从多部族帝国时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 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等)追溯到
17 世纪开始的 民族主义运动 (建立民族国家)的理论与 实践;
以及美国等欧洲移民建立的国家中演变出来的 族群 观念和处理族群关系的实践;
(3) 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东欧国家、中国等)的实践,包括 民族 定义、 民族识别与身份认定、对少数民族的各项扶助与优惠政策,以民族为单位的联邦制或区域自治制 度等;
(4)其他发展中国家民族-族群的历史演变,例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阿拉伯国 家、 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有殖民地经历的国家, 独立后如何在原殖民地的行政区划内进行各自的 民族-构建 (Nation-building)的理论讨论与实践. 在以上这
4 个知识体系中,目前中国研究民族的学者最熟悉的,主要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特 别是斯大林的著述, 但同时对苏联时期及其解体后各国的民族关系实际发展情况很少关注. 此外, 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在资料发掘和理论提炼上尚有很大空间, 采用规范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对民族关 系现状与存在问题开展实证性调查研究,只是近些年来才在中国的许多地区逐步开展.近几年, 欧洲有关 民族主义 研究的一些经典著作开始译成汉文出版,但是系统介绍美国族群社会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