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芳甲窍交 2019-06-13

3 在历史脉络中, 运河 名称的由来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从典籍记载来看, 早期运河多称沟或渠,如邗沟、灵渠等,天然河道则称水,如黄河就被称为 河水 .尽管运河历史悠久,滥 觞于灵渠、邗沟,甚或更早,但运河名称的产生以及 专称 的确定却是中古以后的事情.汉代 漕渠 名称 出现,特指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的西起长安、东通黄河的水利工程.《说文》曰: 漕,水转谷也. 即通过 水路转运粮食.至隋唐时期,具有漕运功能的人工河多被称为漕渠,又因该时期 河 字已不再是黄河的专称, 所以 漕河 一词也出现了,用来指称漕运河流.如唐杜佑《通典》记: 天宝二年,左常侍兼陕州刺史韦坚 开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华阴入渭,引永丰仓及三门仓米以给京师,名曰'

广运潭'

. 宋代 漕河 名称广泛使用,但同时 运河 一词开始出现,《四库全书》所列宋代文献中有

94 种使用了 运河 的名称. 大运河 的概念也首次在南宋江南运河段出现,据南宋《淳v临安志》载, 下塘河,南自天宗水门接盐桥 运河,余杭水门,二水合于北郭税务司前,……一由东北上塘过东仓新桥入大运河,至长安闸入秀州,曰运河 . 这里所说的大运河指的是江南运河.可见,这一时期,运河已然成为一个特有名词,指称某段人工河,但前须 加地名指代.值得注意的是,从文献所记录的名称分布来看, 运河 一词多出现在江淮和江南区域,包括龟 山运河、扬楚运河、浙西运河等商业运输、贸易繁荣的河段. 元明清时期 运河 开始指称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元代已有 运河二千余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 的说法,但使用并不广泛,相反 运粮河 一词在北方区城多用来指称漕运河流.明代正史文献虽亦称运河, 但一些专书、地方志仍多用漕河之名.《明史・河渠志》《清史稿・河渠志》中,都列 运河 专篇,指北至 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但两者又有不同.前者列运河篇,但称 漕河 ,且将运河每一段河道都加上漕字, 使之有 白漕、卫漕、闸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之别 ;

后者则直接称运河: 运河自京师历直沽、山东,下达扬子江口,南北二千余里,又自京口抵杭州,首尾八百余里,通谓之运河. 雍正四年官方正式设置 北运河的管理机构后,多使用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和江南运河等说法.近世以来,民间则往往将其称为 京 杭运河 或 大运河 .2014 年运河申遗过程中,又将隋唐、浙东两段运河与京杭运河合称为 中国大运河 . 材料

4 《中国运河文化史》一书中写道: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随着运河的南北大贯通和迅速开 发, 运河区域的社会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与繁荣, 这不仅为运河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而且也促进了南北文化、东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接触、融会、 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运河最本质的功能是沟通,大运河文化最根本的特征 www.chinaexam.org

3 是交流,是在沟通和交流中形成的包容开放的精神底蕴. 对中国来说,大运河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更是文化线路和中国民族大融合 的见证.从隋唐到元明清到近现代, 大一统 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主流,这多少有赖于大运河的文化 融合作用.大运河在实现物资交换和人员交流的同时,大大削去了地域文化的不平衡,弱化了大疆域、多民族 的文化冲突.以大运河为轴,就南北向而言,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楚文化、越文化得以兼容并包;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