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梦三石 | 2019-07-05 |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
1 小题,20 分) 17. (初级中学) 【参考答案】 (1)
一、缺少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验的过程,比如问题
三、
四、五.
二、这种问答式的讲课方式,表面上看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对答如流,没有任何障碍,但结果学生 是否掌握了问题所在,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起?本应是学生发现的现象、能够提出的问题、可以总结的规 律,只是让个别的学生来说、甚至是教师包办代替讲出来.得变量、常量概念时,怕学生不理解又在反复 重复已得到的规律.
三、由于一直是教师在领着学生走,所以学生数学思考的时间不充分,一些在思维方面的问题没有暴 露出来.比如说,问题四中半径与面积的关系表述,实际中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不出来或表示错 误;
问题三中受力后的弹簧长度是否可以任意伸长等.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 少 讲与听 ,增加 说与做 ,尝试 教与评
四、教师课堂问题的设置价值不大,仅仅为本课服务,教师没有真正理解编者的意图.以上五个问题 是教材提供的素材,五个问题中都含有变量之间的的单值对应关系,通过讨论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引出变 量与常量的概念,而且也为后面引出变量间的单值对应关系进而学习函数的定义、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 与不等式作了铺垫.变量之间的的单值对应关系,包括变量的取值限制教师没有讲出来. (2)1.对于问题一和问题二的解决,学生们有知识基础,可以自行解决,所以教学中,呈现问题一 和问题二安排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追问: 根据自己的解题过程,你有什么发现?能归纳一下吗? 归纳① 有两个量在变化, 有不变的量 (数值) . ②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随着在变化. ③当一个量取一个确定的值时, 另一个量的值随之确定.④当两个变化的量中一个量的值确定了,它就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2.问题三对于部分学生在理解上稍有困难,教师可以借助于实物演示,有条件的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实 物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这样学生在动手实验的基 础上,发现受力后的弹簧长度 L=10+0.5x.此时教师可以追问: 在问题一和问题二中的发现还有吗?有新 发现吗? 意在得出重量 m 的质量应该有限制,原因是弹簧的受力是有限度的. 3.有了问题三的探索过程,问题五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独立完成.验证 教师资格备考群
5645926301 微信公众号:庆阳中公教育(qy-offcn) 地址:西峰区庆阳二中后门中大远景商务宾馆院内
电话:0934-8470122 /
8470022 发现、得到新发现. 4.可以尝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编一道题,加强对所总结的理解. (3)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从学 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而在日常的教学中,一是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 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 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二是我们教师往往放手不够,包代替 过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的问题、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说、甚 至是教师呈现出来. 18. (高级中学) 【答案】 (1)①若学生从教科书中已经看到指数函数的定义,教师可以问,为什么要 求1且1??aa,1?a为什么不行? ②若学生只给出 x a y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一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