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bingyan8 2019-07-06

然而, 当这些平时批评当 代文学的人聚在某位作家的作 品研讨会或是发布会上的时候, 都心照不宣地说作品很优秀, 一团和气 . 与 一团和气 相对 的是,一些批评家为了博人眼球, 对一些当代文学作品进行完 全否定性的、 抨击性的 酷评 , 看上去很尖锐, 其实很偏执 . 巨大的反差之下, 马兵怀念 起上世纪

80 年代的文学批评氛 围. 从 文革 中走出的众多老作 家重拾笔和纸, 继续着文学创作;

莫言、 余华、 苏童、 韩少功等文学 青年才俊也不甘示弱, 佳作不断. 当时文学批评的氛围也非常好, 批评家和作家互相促进. 最令马 兵津津乐道的是,

30 年前的

1984 年12 月, 一批当时最为活跃的作 家、 评论家聚首杭州, 围着煤炉, 讨论着小说 写什么 以及 怎么 写 . 在这场名为 新时期文学回 顾与预测 的务虚会议上, 寻根 文学 这一概念萌芽, 如今, 寻 根文学 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文学 史的注脚.

30 年前的这场会议也 因其重要影响, 日后被简称 杭 州会议 . 改变文学批评现状的关键,是要重建批评伦理. 马兵说, 这需要向前辈们学习.

本报记者 许亚薇 吉祥 世界公民 勒克莱齐奥

本报记者 许亚薇 吉祥 用勒克莱齐奥老友许钧教授的话说, 勒克莱齐奥 很潮, 很酷 .

16 日上午, 这位

74 岁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席与莫言的对话活动, 黑色外套搭配蓝色牛仔裤, 给人的第 一印象是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这是勒克莱齐奥与莫言的第二次见面, 今年

8 月中旬他与莫言在西安一起出席活动, 莫言 全程被四方来访者包围, 在当地媒体的报道里, 勒克莱齐奥却 很清闲 . 显然, 这位外国作家 的 辨识度 并不高. 不过, 在中国的文学圈里, 勒克莱齐奥已经是一位老熟人了. 早在

1983 年, 勒克莱齐奥的 《沙漠的女儿》 就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也是他第一部被引进中国的作 品.

2011 年,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 年后, 勒克莱齐奥应邀出席上海书展, 据称他一口气签了

1200 本书. 勒克莱齐奥简介: 法国著名文学家, 是20 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 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 与莫迪亚诺、 佩雷克并称为 法兰西三星 . . 在1994 年法国读者调查中, 勒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 勒克莱齐奥代表作品有 《诉讼笔录》 、 《寻金者》 、 《罗德 德里格岛游记》 、 《战争》 、 《乌拉尼亚》 、 《看不见的大陆》 、 《巨人》 等. 勒克莱齐奥与中国文化界保持着长期的交流, 他特别推崇老舍先生, 曾为老舍先生的名著 《四世同堂》 法译本作序, 题 题目是 《师者老舍》 , 并任 南京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名誉教授. 轻视批评家 从不出席作品研讨会 勒克莱齐奥喜欢冒险与旅 行, 曾在墨西哥、 韩国、 美国等多 个国家讲学, 这也恰如山东大学 校长张荣在介绍他时说的那样: 勒克莱齐奥先生不仅是一位作 家, 更是一位世界公民, 一位心灵 的旅行者、 精神的游牧人. 现在, 他每年有三个月出现在南京大学 的课堂上, 为学生开一门 《文学与 电影: 文学与艺术的互动》 课程. 许钧教授说, 勒克莱齐奥经常光 顾南京大学的食堂, 爱吃米饭, 偶 尔也会来一碗面条. 在未跟许钧 商量的情况下, 勒克莱齐奥偷偷 买了一辆自行车, 让许钧很担心 他的安全. 后来这辆自行车被偷 了, 我也很高兴. 许钧说完, 接 着又将这句话翻译给勒克莱齐 奥, 老爷子略显无奈地摊开双手 笑了笑. 勒克莱齐奥去年给学生开 的课程是 《文学与艺术的多元尝 试》 , 有一位学生的作业让他非 常满意. 勒克莱齐奥爽快地给他 打了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