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bingyan8 | 2019-07-06 |
100 分, 许钧认为文科的作 业打满分不大合适,便和他商量, 勒克莱齐奥坚持己见, 并以 自己的经历解释: 我高中毕业的 时候,我的文科就是得了100分, 而我理科的成绩不好, 如果 没有这
100 分, 就上不了大学. 对文学批评, 勒克莱齐奥也 有自己的看法.
16 日下午, 谭好 哲教授问勒克莱齐奥, 他和法国 创作界如何看待理论批评与创 作的关系? 勒克莱齐奥没有正面 回答, 而是讲了屠格涅夫的一篇 小说.在屠格涅夫的这篇小说里, 一位作家正在咖啡馆写作, 外面突然有两个人打了起来, 其 中一人岌岌可危, 咖啡店伙计要 出去帮助弱者.这时,作家说: 不必出去, 挨打的那个是批评 家. 勒克莱齐奥以此故事表明 他对批评的轻视. 担当勒克莱齐 奥翻译的许钧教授补充解释, 勒 克莱齐奥从不参加他作品的研 讨会, 也不会看各种评价他作品 的批评文章. 勒克莱齐奥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后, 全球有上百篇 博士论文是和他的作品有关的, 但他从来不看. 许钧说. 哪里是故乡 法语是他唯一的国度 与批评家划清界限的勒克 莱齐奥, 一直保持了自己创作的 特色, 从1963 年凭借 《诉讼笔录》 年少成名起, 勒克莱齐奥频有佳 作问世. 作为
20 世纪后半期法 国新寓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 与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 迪亚诺、 佩雷克并称为 法兰西 三星 .
2008 年, 瑞典皇家科学院 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诺贝尔 文学奖授予勒克莱齐奥, 瑞典文 学院在颁奖词中说, 勒克莱齐奥 将多元文化、 人性和冒险精神融 入创作, 是一位善于创新、 喜爱 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 在其作品里对游离于西方主流 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 进行了探索. 虽然勒克莱齐奥被认为是 法国作家, 但他更是一位 世界 籍 作家. 除了中国, 勒克莱齐奥 长期居住在非洲, 也曾游历世界 各地感受风土人情. 他经历过墨 西哥的政治动荡, 也在韩国与大 学门口卖烤串的小贩交朋友. 他 的漂泊似乎在出生时便已注定. 他的父亲是英国人, 二战 期间 在尼日利亚做医务官,会说英语、 法语和当地的克里奥尔语;
他的母亲是毛里求斯人. 战争拆 散了他的家庭, 幼年的勒克莱齐 奥与母亲和祖父母住在尼斯乡 下, 一枚从天而降的炸弹成为他 日后挥之不去的记忆. 勒克莱齐奥曾在一次受访 时说, 独特的身世让他觉得自己 有三个 故土 : 法国、 英国和毛里 求斯, 但他更愿意将故土作为一 个精神概念而非地理概念, 法语 可能是我唯一真正的国度.
2004 年, 勒克莱齐奥创作了 半自传体小说《非洲人》,在序中, 他这样写道: 很长时间, 我都 梦想自己的母亲是个黑人. 当父 亲到了退休年龄, 回到法国和我 们一起生活的时候, 我却发现他 才是非洲人. 对于我来说, 这曾 经非常难以接受.我必须回过头, 重新开始, 试图弄明白这一 切. 为了纪念, 我写了这本小书. 正是在写下这一切的时候, 我终 于理解了, 现在, 这份记忆不仅 仅是我的记忆, 它也是在我出生 之前的时光的记忆. 该书翻译、 华东师范大学法 语系教授袁筱一在评价《非洲人》 这本书时写道, 这是一次对 过往的回溯, 对他来说, 非洲既 是初尝生之况味的试炼之地, 更 是兜转徘徊、 纠结怅惘的失落之 所―― ― 在他大多数创作中缺席 和沉默的父亲形象, 终于在这部 回忆录中姗姗登场. 在2008 年勒克莱齐奥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后, 他表示不会因 为获奖而放弃长期居住非洲的 计划, 他捍卫非洲文学, 曾在一 份提倡 全球文学 的宣言上签 名. 令莫言怀念的 文学批评 去哪了 莫 莫言 言近 近照 照( (杨 杨云 云雷 雷摄摄) ) 勒 勒克 克莱 莱齐 齐奥 奥近 近照 照( (杨 杨云 云雷 雷摄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