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yn灬不离不弃灬 | 2019-07-06 |
富贵贫贱,非真境也.人世转 眼,亦尤是也 . [1]313 从某种意义上,戏剧表演 的形式就是人类的集体白日梦, 剧作家写出理想 生活的幻象, 演员把这个幻象在舞台上如真似幻
28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 地展现出来, 观众在台下时而冷眼旁观时而全情 投入这个能让他们同悲共喜的梦境, 而这个看似 虚假的梦境往往代表了一种深刻的社会需求.
(一)贵虚的戏剧创作意识 戏剧艺术的文体本性就是虚构, 即以一个虚 构的故事来传递创作者对人生的情感和态度. 中 国戏曲发展到明清阶段, 剧作家已经清晰地认识 到戏剧文体的这个特征. 约作于成化年间的邱F 的《五伦全备记》第一出《副末开场》中明确指 出: 这本《五伦全备记》 ,分明假托扬传,一本 戏里五伦全. 这种 分明假托扬传 的虚构意 识的提倡,对明清传奇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写道: 梦中 之情,何必非真?世上岂少梦中之人耶! ,借助 非现实的遭遇和情境反而更能揭示出真实的人 生和人性.戏剧家李渔明确声称: 凡阅传奇而 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梦之痴人, 可以不答者也. [2]20-21 胡应麟同样指出了虚构在 传奇创作中的重要性: 凡传奇以戏文为称也, 亡往而非戏也, 故其事欲谬悠而亡根也, 其名欲 颠倒而亡实也. [3]556 因此,用虚构的方法却能 让观众假亦是真才是戏剧创作的最高境界. 在种 种虚构和杜撰手法中, 来去自由无所拘束的幻想 型梦境必然成为一种绝妙的戏剧创作手法, 成为 明清传奇作家们乐意不断尝试的虚构方式.
(二)尚奇的审美倾向 中国戏曲发展到明清, 被冠以传奇, 可见传 奇性是明清传奇的主要特征. 关于这一点, 有诸 多论述.比如,明代阙名《鹦鹉洲序》云: 传奇,传奇也,不过演奇事,畅奇情. 清代李渔 说: 古人呼剧本为'
传奇'
者,因其事甚奇特, 未经人见而传,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 孔 尚任在《桃花扇小识》也说: 传奇者,传其事 之奇焉者也,事不奇不传. [4]9 显然,当时的戏 剧创作已经形成了一种尚奇的创作潮流, 即剧作 家努力使他们的作品具有变幻莫测的戏剧情节、 悲喜交替的人物情感和虚实相生的戏剧情境, 从 而激发观众的惊奇感,进而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明清传奇创作中这种追求奇人奇事的创作 倾向, 其实就是对戏剧作品的戏剧性的追求, 就 是让观众在看戏的时候感到某种震惊并满足他 们的期待. 梦戏成了明清传奇常见的模式, 是因 为梦境能够轻松地超越时空和生死, 演绎离奇的 人和事,自然能让观众们啧啧惊叹.比如, 《牡 丹亭》中的贵族小姐居然因为梦中人而香消玉 殒,而《邯郸梦》中的卢生,在梦中经历了人生 的起起落落, 醒来却发现黄粱饭尚未煮熟, 这样 奇幻的剧情实在是大大地震撼了观众.
(三)至情的人生理念 明中后期,程朱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 为 核心的文化束缚, 直接引发了作为人的自然本性 的 情 与纲常伦理的 理 之间的对立.在那 个思潮翻滚的时代, 王阳明的心学迅速被一大批 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所接受, 并发展出了诸如徐 渭的 本色论 、 李贽的 童心说 、 公安派的 性 灵说 、冯梦龙的 借男女之情,发名教之伪药 等鼓吹个性解放和人本主义、 抨击理学对人性摧 残的种种言论. 剧作家中, 汤显祖更是旗帜鲜明 地宣扬其 至情 的人生理念,他在《牡丹亭记 题词》中明确宣称: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 之所必有邪! 认为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 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 死者可以生.生者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5]1 为此, 明清传奇中出现了大量的才子佳人式 的爱情戏剧, 强调容貌和才俊的背后是人的自然 欲望. 《西楼记》里的于叔夜明明白白地说: 若 得倾国之姿,……天哪,你便克减我功名寿算, 也谢你不尽了. [6]2 才子和佳人之间那种可以为 之放弃生命的情, 已经具备了恩格斯所说的现代 性爱的基本特征. 第一, 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 前提的,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第二,性 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而持久的程度, 仅仅为了能 彼此结合, 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 直至拿生命孤 注一掷. 最后, 对性关系的评价产生了一种新的 道德评价,即是否由于相互的爱而发生的. [7]78 《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 《西楼记》中于 叔夜和穆素徽, 《焚香记》中的王魁和敫桂英, 他们之间的爱情都具有现代性爱的这些特征. 虽然, 他们的婚姻最终落实在才子功成名就的基础 上,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完全脱离了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以及 门当户对 等传统婚恋观. 情和欲从来都属于儒家意识形态中的禁区, 更是理学禁锢最严的区域. 从这个角度入手, 必第4期陈建娜: 明清传奇中白日梦戏的审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