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赵志强 | 2019-07-07 |
哪个需要投票, 她都会积极投票并转发拉票;
她加入了很多 群,各地的,各样的,各行的;
每天早晨,她都 会在各个群里, 发一个不知道哪里找来的花 枝招展的链接,问候一下群友们;
不管谁在群 里发言发帖, 她都会第一个竖起大拇指…… 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她都在不停地刷屏、点赞、互动、关注,忙碌而充实的样子. 但是,当她发出一个自己的消息后,才发 现,那些热闹其实都是假的、虚幻的,就像身 处一个陌生的闹市一样, 孤独和寂寞依然严 严地包裹着她,一刻也不曾离去. 有人说,微信发出去没人回的寂寞,与收 不到回信的寂寞,是一样一样的. 斯言善哉. 网络和智能手机, 深深地影响并改变着 我们的生活.过去,人们只能通过鸿雁传书来 联络远方的亲朋或恋人,今天,网络使我们天 涯若比邻.即使一个蜗居斗室的人,通过一部 手机,也能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紧密相连;
纵使深夜,万籁俱寂,网络世界也是热闹的, 手机里的朋友圈,也是热闹的.害怕孤单的人 们,似乎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境况之下, 都能从手机的入口, 轻而易举地走进一个热 闹的世界. 然而,似乎总是人声鼎沸的手机里,很多 人依然是孤独的、 落寞的, 忙碌而无所事事 的. 你给朋友圈里的某个人发出一个笑脸和 问候,久无回应,与你登门访友,而友不在或 不见,它们的失落是一样的. 你在群里发了一个帖子, 或者发表了自 己的意见,却没有一个人回应,与你在单位的 讨论会上大声地讲话,而无人理睬你,无人接 你的茬,它们的挫败是一样的. 你讲了自己遭遇的一件糗事, 或者转了 一个搞笑有趣的帖子, 却无人鼓掌, 无人发 笑,无人关注,与你饭桌上讲了一个冷笑话而 毫无反响,它们的尴尬是一样的. 你拉了一个群,群里除了你鼓掌欢迎、自 说自话外,没有一个人发声,与你身处一堆熟 人中,而形单影只,无话可说,它们的孤单是 一样的…… 我想起了朱自清的那句话, 热闹是他们 的,我什么也没有 . 说到底,朋友圈只是现实的一个倒影、某 种观照.你在现实中的喜怒哀乐,在朋友圈里 也一样.它只是换了一件衣裳或者马甲而已. 一个在现实生活里充实、 丰盈、 快乐的 人,既不会在意,也不会刻意在微信朋友圈里 的存在.道理很简单,因为在真实的朋友圈里 找不到的友谊、 价值和快乐, 在微信朋友圈 里,更不可能找得到. 朋友圈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 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南唐后主李煜 所作的《相见欢》凄凉唯美,诗词里冷 色调的凋零,带着寒夜冷霜.才女张 爱玲亦然薄凉,却难得,欢喜着写苏 青: 她的脸好像喜事人家新蒸的雪 白馒头,上面点有胭脂. 这里的胭脂 带着生活中的喜气,让人想起新年喧 腾.小时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 我最爱看母亲将热气腾腾,洁白圆润 的馒头摆在篦子上,用筷子蘸了红胭 脂轻轻地点上去,是雪堆里的一颗红 珍珠,将清贫日子在这辞旧迎新的时 刻里焕发得活色生香. 大年初一,孩 子们打扮一新,脸蛋上也被涂上圆圆 的胭脂团,一个个像极了年画上的童 男童女,让你忍不住就贪恋起红尘俗 世的好. 据载,胭脂原为 燕支 ,由三千 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燕地红兰花捣成 汁液,凝成脂妆,后被皇宫贵族女子 涂在脸颊上粉润肤色,明清时民间流 传 苏州胭脂扬州粉 之说,民国年间 曾有小说里写: 施粉宜薄而匀,抹胭 脂宜淡而清 , 将浓妆淡抹总相宜的 分寸拿捏的极为得当,太淡则难以增 色,太浓则欲美反丑.爱美到极致的 慈禧太后,就喜欢亲自制作胭脂,《宫 女谈往录》里做了详细描述.做胭脂 的花一定要选清一色的朱砂红玫瑰 花, 将花瓣一瓣瓣用清水濯洗干净, 放进石臼里用汉白玉杵捣碎成泥,再 用纱布过滤出汁液注入胭脂缸里浸 泡.十多天后,取出来隔着玻璃晒以 免沾染上尘埃,直到晒干,再装进玲 珑精致的胭脂盒里,用时以小指洒些 温水上去化开了涂于脸颊做腮红,当 作口红用时就用玉簪在胭脂里一转, 施施然点绛唇. 《红楼梦》里,宝玉告诉平儿: 那 市卖的胭脂都不干净, 颜色也薄.这 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 淘澄净 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 从典 籍里才知古时的胭脂是由一种叫作 紫茉莉的花制成的.在故乡,紫茉莉 俗名粉花,形似小喇叭,许多人称它 夜来香,也叫胭脂花.遐想古人素手 调香的美意, 下班路上就采撷了足 够的胭脂花瓣, 回到家经过处理滤 出汁液, 将大小厚薄适度的化妆棉 浸入花汁几分钟后取出晾干, 然后 再浸进去取出晾干, 如此反复直至 达到自己中意的颜色深度. 我轻轻 嗅着胭脂棉上天然馥郁的花香,阳 光下它的颜色是紫红的, 放进玻璃 盒子里数日后取出使用, 竟然变成 正红色, 像是一朵花在光阴里摆脱 了黑夜的阴郁, 只留鲜艳明朗的色 彩来扮靓人间. 在镜子前将胭脂棉 贴在脸颊就留下花的好颜色, 放在 唇间抿一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