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You—灰機 | 2019-07-08 |
20 来天, 先把最贫困的人家生产搞起来, 再把 全队带起来 . 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士气很快上去了, 三胡区当 年就转亏为盈, 顺利完成了为国家供粮、 为百姓存粮的任务. 到卯洞公社任职, 张富清又一头扎进不通电不通水不通 路的高洞. 这是公社最偏远的管理区, 几十里地, 山连着山, 把 村民与外界完全隔绝. 张富清暗想: 这是必须攻克的堡垒, 要一边领导社员生 产, 一边发动群众修路, 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吃饭和运输公粮的 问题. 为了修进入高洞的路, 张富清四处奔走、 申请报批、 借钱 筹款、 规划勘测…… 约5公里长的路, 有至少
3 公里在悬崖上, 只能炸开打通. 张富清不仅要筹措资金、 协调物资, 还要组织人手, 发动群众. 有的社员 思路不大通 , 认为修路耽误了生产. 张富清就住 到社员家的柴房, 铺点干草席地而睡, 帮着社员干农活、 做家务. 农闲时节, 早上
5 点, 张富清就爬起来, 一边忙活一边交 心. 吃过早饭, 他就举个喇叭喊开了:
8 点以前集合完毕, 修 路出力也记工分. 上午
11 点和下午
5 点半, 一天两次, 开山放炮, 大家都要 避险, 回家吃饭. 一来一回, 要费不少时间. 有时赶不及, 张富 清就往嘴里塞几个粑粑, 灌几口山泉水. 他跑上跑下, 五十多岁的人了, 身体并不好, 工作却特别 认真. 曾和张富清在卯洞公社共事的百福司镇原党委书记董 香彩回忆. 一年到头, 不到腊月二十八, 孙玉兰很少能见到丈夫的身 影. 有的时候, 惦记他没得吃、 没得衣服, 她就让孩子们放了学 给他送去. 一次, 大儿子张建国背了两件衣服、 一罐辣椒上山了. 十 来岁的孩子走到天黑还没赶到, 只得投宿在社员家中. 第二 天, 等到天黑, 父子俩才打个照面. 老张是真忙啊! 社员们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这个从上面 派来的干部, 是真心为我们想啊! 从抵制到触动, 从被动到主动, 群众在张富清带领下肩挑 背扛, 终于用两年左右时间, 修通了第一条能走马车、 拖拉机 的土路. 后来, 张富清要调走的消息传开了. 临走的那天, 孙玉兰 一早醒来, 发现屋子外面站了好多人. 原来, 社员们赶了好远 的路, 自发来送他了. 他们守在门口, 往我们手里塞米粑粑, 帮我们把行李搬 上车, 一直到车子开了, 都没有散. 回想当年的情景, 孙玉兰 笑得很自豪. 将心比心, 张富清把老百姓对党和国家的期望, 都化作默 默洒下的汗水. 以心换心, 群众把对他的信赖与认可都包进了一只只粑 粑, 修进了一条条路. 如今, 原卯洞公社所辖的二三十个村, 已全部脱贫出列. 当年张富清主持修建的道路, 已拓宽硬化, 变成康庄大道;
高 洞几乎家家户户通了水泥路. 粮食局、 三胡区、 卯洞公社、 外贸局、 建设银行……从转业 到离休, 数十年如一日, 张富清就像一块砖, 哪里需要就往哪 里搬. 在来凤这片毫无关联的穷乡僻壤, 留下了一个人民公仆 任劳任怨的足迹. 曾任卯洞公社党委副书记的田洪立记得, 张富清家的餐 桌上常常只有青菜、 萝卜、 油茶汤, 比大多数社员的伙食都差. 可是, 这个拥有 人民功臣 称号的转业军人却毫不在意. 他心里只装着一个念头: 党教育培养我这么多年, 我能 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党群关系密切了, 再苦也知足了. 张富清完全有条件为自己的家庭谋取便 利,可是他没有.始终恪守 党 和人民的要求 , 标注他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 循着喧闹的城中街道, 来到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