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f19970615123fa | 2019-07-14 |
6 名被执行人, 在将这
6 名被执行人带到法院讲明 利害后,
3 名被执行人当天全部履行完执行义务, 另外
3 名被执行人在缴纳了一定的执行款后, 和申 请人被执行人达成分期还款和解协议. 启动执行风暴活动的短短十几天, 该院已执 行到位案件
36 件, 执行标的额达
131 万余元. 王洛猪蹄: 源远流 香 信息速递 杨景尧: 但求桃李茂 何畏鬓发苍 出长葛市区, 西行约
11 公里, 便到绿树掩映、 碧水环绕的后河镇后河村. 离小村集市不远, 窄巷深处, 一处门堂写着 四知之家 的宅院里, 返乡台胞杨景尧的晚年时 光平静而安详.这 四知 取自东汉名臣杨震的 天知、 地知、 你知、 我知 , 老人以此自诫自省, 要 做人坦荡、 诚实自律. 客厅不大, 10多平方米的空间, 一张方桌, 几条 凳椅, 没有现代气派的高档电器, 却有古香古色的文 房四宝.墙壁上, 挂着一幅幅苍劲的书法作品. 进出厅堂, 客人在前;
言谈举止, 请字当先. 在杨景尧身上, 有着浓浓的儒家风范, 赓续着传统 文化的基因.他至今感念, 在抗日战争年代的兵 荒马乱里, 是父亲的一句 宁易田产, 不使辍学 , 使他得以延续学业.末代帝师、 翰林杨佩璋更为 这个家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让他品味不倦. 屋内陈设简单, 老人生活更是简单.家人想 给他买点新衣服, 他总摆手说: 老不择衣, 不需 用, 不需用. 有时他还教育子孙: 餐巾纸撕够用 就行, 成团扔掉不就可惜了. 客人盛饭掉在桌上 的米粒, 过一会儿他会悄悄捡进自己碗里.老人 俭朴至此, 却在回乡定居的
20 多年间, 倾毕生积 蓄和心血, 兴办学校、 设文教基金、 助寒门学子, 累 计投入超过
1700 万元, 至今仍在坚持. 谈起办学、 投资、 建基金会的事来, 杨景尧轻描 淡写、 一语带过, 仿佛不曾费过神, 不曾作过难.其实, 他一辈子遭遇坎坷, 遇难逢险, 是靠着自强不息 的拼搏, 才一次次重新挺立.他艰苦创业、 攒下家 财后终回故土, 有人到家里来找他投资、 办厂.出 于同乡人的情谊, 老人先后投资了十几个项目, 可 有去有回的寥寥.但他依然选择善良地相信别人、 帮助别人, 选择用尽力量回馈社会. 杨景尧老人面容清C, 眉宇间安定祥和, 讲话 时思路清晰, 可他毕竟
93 岁高龄了, 两鬓早已斑 白, 需要拄着拐杖慢慢地走.只是, 在他每天拿着 放大镜写下的回忆录里, 无声诉说着当年在西安 曾经历过的戎马岁月, 诉说着退役后在台湾谋生 打拼时的艰难不易, 诉说着弘文兴教的初衷愿 景.那一行行小小的字, 一页页字迹工整的稿纸, 让一个近乎传奇的动人故事渐次呈现.
1923 年10 月, 杨景尧出生在后河村的一个书 香门第.身在偏僻乡村, 他的父亲却懂得 家有诗 书万年长 的道理, 格外重视教育, 一家人节衣缩食 供孩子读书.杨景尧要升初中那年, 家里连
3 元学 费都拿不出来 , 亲戚朋友都劝说 让景尧弃学从 商 , 可目光长远的老先生却坚决不允, 表示就是把 所有的田产卖掉, 也要让儿子上学. 然而,日寇的铁蹄踏碎了杨景尧的求知梦.1944 年4月, 参加完高中毕业考试的杨景尧打算去 重庆考大学, 临行前向家人告别.就在他住在家中 的那一晚, 日军进入后河镇, 不准当地人外出.从此, 没能上大学成了他永远的遗憾. 家庭的熏陶, 浓郁的大学情结, 使杨景尧对教 育怀有特殊的情感.抗战胜利后, 他在家乡当了一 名小学教师, 但心中的大学梦并没有破灭, 了解儿 子的父亲建议他出去闯荡一番, 如果有机会继续考 大学.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