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f19970615123fa | 2019-07-14 |
1947 年, 杨景尧离开家乡到西安闯世 界, 当时, 他已和邻村姑娘孔淑君结了婚.没想到, 这一别就是
40 多年.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偌大的中国却容不下 一张安静的课桌.在西安, 杨景尧不仅难圆大学 梦, 连生计也成了问题, 他只得应聘进入国民党空 军做了一名文书,
1948 年随军去了台湾.
1962 年, 杨景尧退役, 落户台中市, 开始凭一己 之力讨生活, 其间颠沛流离, 流尽汗、 吃尽苦、 受尽 累.他在台中一个电影院做小杂工时, 偶遇一名同 乡邀请他一块儿做生意.两人先是办起了一个戏 院, 后来又看准时机扩建影剧院, 凭借着对市场的 敏锐把握和诚信经营的理念, 生意像滚雪球一样越 做越大. 可离乡越久, 杨景尧的思乡之情愈浓.他想念 家乡的父母, 想念妻儿, 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么 样, 甚至无数次梦到亲人, 醒来已是泪满巾.几十 年来, 和妻子笃爱情深的他, 坚信一定能够回到家 乡, 始终没有另娶. 残垣坑洼路, 家乡泥巴香, 思乡之情在心绪间 无限膨胀.无论是穷困落魄, 还是生活日益好转, 他心里最重的位置永远是留给亲人的.他时刻关 注着两岸动向, 时刻准备着回归故里.
1989 年, 在许昌市统战部门的协调帮助下,
66 岁的杨景尧终于回到了思念已久的家乡.他紧紧 拥抱着阔别
41 年的妻子、 儿女, 眼中泪花闪动, 好 久没说出一句话. 当从亲人口中得知, 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都已辞 世, 回乡向父母尽孝的夙愿已成空想时, 杨景尧不禁大 哭一场, 子欲养而亲不待 , 心中无尽悲凉.可是, 当他 看到家乡破旧的学校里,
70 多个孩子挤在一间四面透 风、 屋顶漏雨的教室里读书时, 突然间找到了报答父母 的方式――父母一向重视教书育人, 现在父母不在了, 用挣到的钱捐资助学, 不也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吗? 从这时开始, 笃信 孝义尚礼 的杨景尧, 立下了 弘文兴教, 回报桑梓 的宏愿.
1990 年, 杨景尧出资
400 万元, 在后河建起了一所 占地
82 亩的花园式中学, 教学楼、 办公楼、 图书室、 语音 室等一应俱全, 可容纳
1500 多名学生.为了回报妻子 孔淑君奉养双亲、 抚育子女的懿德, 他还把学校取名为 淑君中学 .考虑到学校的长远发展, 杨景尧把学校 捐献给了当地政府. 虽然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淑君中学可以免费就读, 但是考上大学又上不起该怎么办?杨景尧觉得: 我不 能不管, 不能让考上大学的寒门子弟辍学.
1995 年11 月, 全省首家个人捐资的公益性基金 会――杨景尧文教基金会成立, 主要资助长葛籍贫寒 学子, 杨景尧一次性注入
200 万元. 曾帮助打理基金会十几年的许凤召说: 那时候, 我们几个人总是骑着自行车, 到每一户申请学生家里 调查核实情况.杨先生把浪迹天涯大半辈子挣来的钱 都用在了家乡教育上, 干了件令人景仰的事业, 我们更 得严格核实情况, 把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 长葛市城关镇一名朱姓学生考上了大学, 向杨景 尧文教基金会提出助学申请.工作人员多次寻访, 才 在一处建筑工地找到他 家 .接过
1800 元助学金时, 他们父子俩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长葛籍学生赵刚考入了郑州一所大学, 并获得了 文教基金会的资助.当杨景尧知道赵刚家庭条件特别 困难时, 就嘱咐赵刚每月到自己在郑州创办的富基公 司, 再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