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ZCYTheFirst | 2019-07-16 |
东晋时代,人们喜爱 二王 的字, 爱屋及乌, 张翼和康昕模仿逼真 的王字也大受欢迎. 由此,刘涛发 表自己的看法: 艺术的发展,一 直依仗 '
继承'
和'
变革'
前行,两 者相互依存. 我们知道,每一变革 而出的新面, 都需要许多继承者 的巩固发扬, 继承到了僵化的地 步,又生变革,如此往复不穷. 纵 观书法的历史,古代的名家,无论 是变革出新的一群, 还是以继承 显示 '
工夫'
的一党,都是在鼓励 继承的风气里得以扩散和放大他 们的影响力. 继承型的书家只要 闻名于世,有书迹流传,也会被人 模仿. 刘涛不仅关注书法本身的现 象,更思考书法背后宏大的历史. 在回顾北魏太武帝仆倒 《 峄山刻 石》的史实中,刘涛特别关注北魏 太武帝南征途中, 还做了一件与 军事行动毫无关系的事情: 登临 峄山, 见秦始皇石刻, 使人排而 仆之, 以太牢祠孔子 (《 资治通鉴》).峄山的 秦始皇石刻 ,就是 大名鼎鼎的 《 峄山刻石》. 秦始皇 东巡郡县 , 显示统一天下的威 仪,先后在六地 立石刻颂秦德 . 《 史记》记载,秦始皇当年 上邹峄 山,立石;
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 秦德, 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俨 然一副尊重儒生的姿态. 想不到 几年后,那些应招的文学儒生,以 秦皇 刚愎自用 , 专用狱吏 , 乐以刑杀为威 ,难与为谋,他们 还像战国游说之客那样不合则去,不辞而别. 秦始皇自恃混一天 下的武功, 哪里容得了儒生的任 性,一怒之下, 焚书 之后再 坑儒 . 刘涛写道: 后人一直把秦始 皇的暴政当作殷鉴, 对于秦始皇 自立的纪功刻石,他们未必在意. 却没想到, 身赴戎机的北魏太武 帝,并非儒士,却在鲁郡仆排秦刻 石,同时 '
祠孔子'
,这两个举动, 表明太武帝知晓历史, 懂得汉族 士大夫的 '
恨'
和'
爱'
,也是宣示 自己尊崇儒学的政治文化态度. 关于 正体字 ,古今有许多 争论. 刘涛自有看法: 正体字形 体的递变,篆书被隶书取代,隶书 被楷书取代,虽是 '
取代'
的关系, 但是隶书时代不废古篆, 楷书时 代不废篆隶. 先后出现的草书、行 书都是隶书时代出现的俗写体, 也一直并用不废. 所以,汉字演进 的结果, 一面是正体字体势的趋 简,一面是各种书体的共存共荣, 各有其用场. 因此,各种书体的书 写技法得以保存,也越来越丰富. 这一番见解,从历史的深度 来观察书法的变化, 在今天更具 现实意义. 笔记是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 的写作体裁,内容大都为记见闻, 辨名物,释古语,述史事,写情景. 喜读古人笔记, 尤喜文字简 短,隽永有趣者,读起来 不隔 . 周作人 《 谈笔记》中说: 我看笔记 也要他文字好,朴素通达便好,并 不喜欢浓艳波俏,或顾影弄姿,有 名士美人习气. 他认为好的笔记 应该是: 要在文词可观之外再加 思想宽大,见识明达,趣味渊雅, 懂得人情物理, 对于人生与自然 能巨细都谈,虫鱼之微小,谣俗之 琐屑,与生死大事同样看待,却又 当作家常话的说给大家听, 庶乎 其可矣. 按照周作人的标准, 《 东坡志 林》就是一本笔记体佳作. 其文长 者不过几百言, 短则仅数十语耳, 然随手写来,挥洒自如,涉笔成趣. 读来饶有兴味,如手把玉件,不忍 释之;
千百年来,世人宝之,非独仰 慕苏轼之名,实则文已入妙境! 明末张岱的 《 陶庵梦忆》,是 另一本笔记佳作. 周作人说: 他(张岱)的洒脱的文章大抵出于性 情的流露,读去不会令人生厌……除了那些故意用的怪文句, 我觉得有几篇真写得不坏, 倘若 我自己能够写得出一两篇, 那就 十分满足了,但这是欲羡不来,学 不来的. 知堂之言,虽不无谦逊 之词, 但不掩其对张岱文章的赏 识佩服之情. 其写人叙事,娓娓道来,琐而 不厌,细而不烦,清新流丽,情趣盎 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不过,其文 表面满眼逼目繁华,却难掩今昔之 感、身世之痛,表面芳华的背后透 出一段人世的薄凉! 明末张大复的 《 梅花草堂笔 谈》,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笔记体 著作,风格闲适、精致 、 独特、隽永,文字短则寥寥数语,长则一二 百字,皆一时感兴,积年顿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