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黎文定 | 2019-07-16 |
331 项.本科毕业生升学与出国比 例达到 36%以上,其中农林生物类专业达到 50%左右.本科生初次 就业率达到 92%以上. 研究生发表 SCI/EI/SSCI 论文
2840 篇, 是 十 一五 期间的 5.39 倍;
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 篇、提名奖
2 篇,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31 篇;
获评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 人奖
30 项. 2. 师资队伍建设成绩突出 学校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队伍规模不断 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十二五 期间,专任教师数量达到
2066 人,其中两院院士
2 人、国家 千人计 划 入选者
7 人、国家 青年千人
4 人、 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
3 人、 ・3・ 讲座教授
3 人, 万人计划 入选者
3 人,国家 杰青
6 人、国家 优青
1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12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 才71 人;
陕西省 百人计划 特聘专家
18 人, 三秦学者 特聘教 授2人;
学校特聘教授
9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 61%,具有海外合作研究经历的比例达到 66%.拥有教育部 创新团 队
6 个、科技部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1 个、农业部 农业科研创新团 队
5 个. 3. 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 十二五 期间,学校在小麦遗传育种、苹果育种栽培、肉牛奶 山羊高效健康养殖、植物保护、农业高效用水、生态环境建设、作 物逆境生物学、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优势更加突出.新增旱区作物 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 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现代牛业生物技术与应用国家地 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
4 个国家级科研基地.获批国家
973 项目
1 项、课题
5 项,
863 计划 项目
3 项、课题
11 项,国家支撑计划课 题18 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826 项,其中
2015 年达到
194 项.累 计到位科研经费 18.26 亿元. 发表 SCI/EI/SSCI 论文
8656 篇, 在 《美 国科学院院刊》 《自然通讯》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实现突破.获国家 科学技术奖
13 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
主持获 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
18 项,获陕西省最高科技成就奖
1 项;
审 (鉴)定植物新品种
148 个,其中国审品种
6 个、国鉴品种
12 个;
获批国家发明专利
690 件. 4. 社会服务特色进一步彰显 学校不断加强社会服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以大学为依托的农 ・4・ 业推广模式取得重要进展,初步构建起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 全国的农业试验示范站(基地)体系;
在全国
8 省区共建设
24 个试 验示范站、34 个示范基地、25 个新品种示范园,并在喀麦隆建立了 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形成专职推广人员、多学科专家、基层农技人 员千人科技服务团队;
十二五 期间新增社会经济效益
450 多亿元. 借鉴我校大学推广模式成功经验,教育部、科技部启动了高校新农 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财政部、农业部启动了 科研院校重大农技推 广服务 试点项目.学校发起成立了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 盟,聚合全省农业科技力量,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水 平.获批建设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高校基地,农业农村干部培训工 作类型、层次、规模不断扩大,干部培训质量不断提升.积极推动 新型智库建设,成立了西部发展研究院、六次产业研究院.依托博 览园建立了农林博物院,科普教育功能和文化辐射功能更加突出. 5. 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持续提升 推动实施 国际化战略 ,共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