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棉鞋 | 2019-07-16 |
若说就是那阳排, 产好茶的地方, 人们如拨云见日一样, 明朗得成一缕 朝阳. 随朋友一行, 在一个阳光羞涩的日子里到了阳排, 才知山里的秋事 正在上演. 车子几乎是沿着溪流在村村通公路上溯, 沿途散落着的人家就像缀 在河流这条藤蔓上的花骨朵. 有河流、 有人家就有小桥, 这三者诗意的组 合, 就成了文人墨客描摹的对象, 抒情的因由. 这次到阳排, 我却对一条条 斜伸到河里的小路有了遐想. 上面牵着人家, 下面汲着河水. 女人们每天 无数次往返在这条小路上, 亲近着河水, 打理着家务. 一边是袅袅炊烟, 一 边是潺潺溪流. 主妇盖上锅盖, 放下锅铲, 就从卵石小路一溜烟下到河边 洗涮;
闻着锅里的饭香, 又风风火火地沿着小路回家退火……捣衣砧声动 河谷, 农家炊烟满山川. 这是何等闲适的生活啊! 城里人离自然渐行渐远, 就像某种植物的根慢慢隆出了地面, 随着岁 月的淘洗, 扎在土里越来越浅. 我们一行到乡间, 就是想将自己渐浅的根 系, 培点土、 浇点水. 虽然车子将我们送到了阳排山腰上, 但我们在土墙垒 的房前下车后, 还是徒步徜徉在屋前房后的山道上. 土墙房早已不是人们 原先想象的样, 外面不起眼, 但里面古色古香, 雕花格子天井窗, 两条小弄 隔厢房. 看到这样的房子, 就让人联想到, 曼妙的身子套上一件普通的粗 大褂. 山里人筑土墙我儿时看到过的. 将黏性较好的黄土, 放进夹板里, 用 木杵层层夯实. 阳排竟还保留着这么 土 的土房子, 让人们体味到了原汁 原味的生活, 满足了对 原生态 的一种回归. 这里虽然没有 《归田园居》 里 写到的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 但屋后茶园俨然如棋, 门前的柑橘缀 满如星, 也有着别样的韵致. 女文友一边谈着琦君的小说 《橘子红了》 , 一 头扎进了橘园, 随后听到的是阵阵惊喜声…… 我们几位男文友还想寻找阳排的茶园, 想看一看是什么一块地方能 产出如此好茶. 植物的生长是有地缘的, 就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阳排的茶叶我澳 都喝到, 但之前确实不知阳排在哪儿. 虽然钱钟书说过, 吃了蛋, 想认识那 只生蛋的鸡是多此一举. 但到了阳排不去看茶园心里总像缺点什么. 爬上 山顶, 才知道阳排之 大排场 , 绵延十多里的阳面, 层层叠叠, 在昏黄的阳 光下, 就像摊开的一本本书, 上面行行茶树像那一行行文字. 茶, 文人钟 爱;
书, 文人钟爱. 在这里神思一开, 竟将茶与书叠放在一块. 品茗、 品书何 等快哉! 带我们来的挂职章支书, 说起阳排茶叶在省里评比获得了金奖, 将投 资两百多万添置最好的制茶机器……余下的我没听到什么. 因为我陶醉 着十里阳排染满的浓浓秋意――红的, 黄的, 还有茶叶那不曾掉色的绿. 我醉眼朦胧, 看到了丝丝白云中, 隐隐约约的透着一绺绺的光亮, 黄中带 绿, 绿中带白, 像仙人晒着的一件件五颜六色的羽裳…… 阳排海拔七百多米, 大多是云遮雾罩的. 离天这么近的地方, 竟没有 编排一点仙人迹象. 这不能不说阳排人的实在与淳朴, 同时也有那么的一 点守旧. 听说老支书抵住了外面的诱惑, 说什么也不与外地茶厂合作, 一 定要等机会做自己的好茶. 当一切都以速度或变化来衡量时, 守旧不仅是 一种生活状态, 而是对某种价值的坚守与认同. 这没有什么对与不对. 当 生活都以浮躁出现时, 慢生活反而成了人们的向往. 守住山林、 守住茶山、 守住山里的风土人情, 有时就是守住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回到土屋前, 发现刚上山时的木芙蓉没精打采的, 蜷缩着身子与芭蕉 形影相吊, 现在看来却有些舒展、 甚至有点妩媚. 不得不让我想象阳光下 的十里阳排, 灿然若金, 身着蓝襟衣裳、 妩媚纯朴的采茶姑娘将那一片片 闪光的金叶揣进采茶的篓, 塞进采茶的筐. 秋上阳排 ? 张峪铭 入秋, 正是采莲时节. 此时若身处江南, 赏采莲美景, 当是快事. 自古江南水道纵横, 湖塘遍布, 秋日采 莲, 也是水乡人家寻常事. 接天莲叶间, 小舟 出没, 渔歌互答, 玉手如藕, 莲蓬轻折, 真是满 湖风情荡漾, 风光迷人. 江南采莲, 自古即为文人骚客记叙描述. 最早的吟咏, 当来自民间. 汉乐府中的 江南 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 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即是一首民歌. 这首民歌, 前三句应是领唱, 后四句当是 和声. 可以想象, 在哪遥远的原始的天空下, 田田的莲叶间传来一声清亮的歌唱, 歌声未 落, 即传来众人的唱和. 这样一种热闹的场 面, 呈现出采莲的情趣, 劳动的快乐, 以及大 自然勃勃的生机. 《乐府解题》 上说: 古辞, 盖美芳晨丽景, 嬉游得时也. 这种淳朴天然的吟唱, 真如天 籁. 莲 和 怜 同音, 莲子 者谐 怜子 也. 因此古人常借来表示怜爱之意. 如南朝乐府 的 《西洲曲》 :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 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通过优美的诗句, 我们 似乎可以看见, 那密密的莲花丛中, 一位女子 正一边低头采莲, 一边想着心上之人的景况. 这样一个场景, 多么清纯可人. 欧阳修在一首 《蝶恋花》 中, 也描述了类 似的场景: 越女采莲秋水畔, 窄袖轻罗, 暗露 双金钏. 照景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丝争乱. 只是, 诗中的主角由民女转换成了臂戴金钏 的女子. 但 怜子 之爱是不分贵贱高低的.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 的 《清平乐 ・ 村居》 , 曾以童年剥莲的顽皮来表 现清平的村居之乐. 但古诗意中采莲的主角, 基本还是那些美艳若荷的女子来担当. 耶溪采莲女, 见客棹舟回. 笑入荷花去, 佯羞不出来. 李白的这首 《越女词》 惟妙惟肖 地刻画出采莲女娇羞的媚态, 这种媚态, 在以 大自然为背景, 在天然去雕饰的满池荷叶映 衬下, 显得天然纯朴而不矫作. 吴姬越艳楚王妃, 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 时浦口花迎入, 采罢江头月送归. 读王昌龄 的这首 《采莲曲》 , 心想, 若把首句中的姬妃改 成现代游客, 倒是十分扣合. 在那些荷花盛 开, 莲蓬高举的景点, 匆匆的观光客们争舟弄 莲, 一片喧哗之后, 往往是狼藉一片, 独剩江 头月依旧. 王昌龄的另一首 《采莲曲》 却写得很有意 境, 是采莲名篇. 诗云: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 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 人来. 这首诗是一幅美轮美奂的采莲图, 主角 依然是采莲女. 但诗人构思独具匠心, 自始至 终不让人物正面出现. 荷叶与罗裙一色, 荷花 与粉脸相映. 在田田荷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