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棉鞋 | 2019-07-17 |
另外,长期平均合作水平对惩罚成本非常敏感,当惩罚成本较大时,群间选择 便不能补偿群内惩罚者的下降,最终使得惩罚者和捐献者都会减少;
当背叛者减少时,只有在惩 罚者的支付成本可以随之降低的情况下, 惩罚才可以导致合作的提高, 而如果惩罚者承担的成本 固定,即独立于群体中背叛者的人数,则惩罚不会对合作的演化有所帮助.他们的模型揭示了不 能维持利他性合作的群间选择却可以产生利他性惩罚演化的可能.? 与上述研究不同,Henrich and Boyd(2001)的社会顺从(conformism)理论认为,合作和 惩罚的演化是人类在同化过程中采用流行行为的一个副效应, 文化演化模型可以解释一次交往情 境中的惩罚行为.他们认为,人类的社会学习并不是随机复制别人的行为,而是复制成功者和大 多数人的行为.这种学习机制虽然不能总是产生最优行为,但却可以快速地获得高适应行为,正 是这种收益偏好传播和从众传播机制使得社会可以建立合作和惩罚的规范. 他们的文化演化模型 显示, 在有限次惩罚阶段的条件下, 仅有少数尊奉习俗者的传播就可以在演化均衡中稳定群体的 合作和惩罚行为. 一旦一个群体的合作稳定后, 便可以通过群体选择机制使得群体受益的文化特 征在一个多群体的人口中扩散. 文化群体选择进程主要以两种方式来扩散一些亲社会行为, 一是 合作的群体具有更高的生产能力, 从而可以支持更快的人口增长;
二是模仿成功人士的行为也会 使得合作行为被模仿.最后,一旦合作均衡变得普遍时,自然选择也会偏爱那些喜欢合作和惩罚 背叛者的基因,因为这些基因降低了人们遭受惩罚的成本. 另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人类社会中存在各种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机制,比如驱逐、 躲避和忽视等, 这会使群体中并非所有成员都能享受合作或惩罚行为的益处, 从而有利于群体合 作秩序的演化.这种观点被称为社会排斥理论.Panchanathan and Boyd(2004)构建了一个包含 间接互惠机制的互助游戏环境,其中,回避者(Shunner)只帮助具有好名声的弱者,而不会为 坏名声者提供帮助.他们发现,这种基于声誉的社会排斥机制具有演化上的稳定性,可以提供对 有成本合作行为的激励.同样,利他性惩罚者也可以通过排斥来约束搭便车者参与利益分享. Sasaki and Uchida(2013)的博弈理论模型表明,排斥可以减少合作受益者的数目,从而增加其 利益分享,由于驱逐者的收益超过被驱逐的背叛者,只要驱逐的成本比较低,即使在背叛者比较 多的群体驱逐行为也会占优而得到扩散.这表明,社会排斥可以有效克服二阶搭便车问题. 还有一些学者注意到, 社会交往的空间结构特征也会对惩罚的扩散有影响, 当它可以促进惩 罚行为在群体中的扩散时,就会淘汰二阶搭便车者.Helbing et al.(2010)认为,与利他性惩罚 者不同,人群中还存在另一类惩罚者,虽然他们自身也是背叛者,但却会对背叛者进行惩罚,这 类人被称为伪善者或背德者. 在可与邻近个体进行空间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