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kr9梯 | 2022-10-31 |
82614597 耘原皂葬蚤造押news岳stimes.
cn 潘丽 细论起来, 早自
1984 年起, 李国杰 就曾与清华大学结下不解之缘. 清华十二载,铭刻了他的青春, 也 打下了扎实的功底.1996 年9月, 李国 杰前往新加坡,开始了新的学习和工 作.其间, 获得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 相关论文被 SCI 收录
8 篇、 EI 收录
2 篇,先后任职于 EPCOS 公司和新加坡 电力公司, 在电力系统领域作出了突出 的成绩.
2003 年10 月, 在清华大学 电力系 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急需高素质人才之 际, 怀着为母校出力的心愿, 李国杰重 返清华, 负责该重点实验室最重要的一 个分室―― ― 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 室 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经过几年的发 展, 他完成了该实验室
211 工程 二期 项目及
985 工程 二期项目的建设任 务, 顺利建立起包括风电、 光伏发电的 分布式电力系统平台以及实时数字仿 真系统平台. 回国后, 他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 和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其柔性直流输电 (VSC-HVDC) 系统研 究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而 通过电能质量的拓扑分析与研究开发 出的 一种无需隔离变压器的电能质量 综合控制器 也颇受好评. 当然, 更惹人 注目的还是他对双馈风力发电的研究. 众所周知, 我国如今面临着资源能 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 因 此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可谓是日新月 异, 表现在电力领域, 则以风力发电的 势头最为强大, 至2008 年底, 我国风电 的装机容量已突破
1000 万千瓦,大型 并网风力发电场逐渐成为我国风力发 电的主流.然而, 由于风能的随机性、 间 歇性等特点, 大容量风电并入电网后将 影响到电网运行过程中的电压稳定性、 功率平衡性、 暂态稳定性等, 负面反应 十分严重.作为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的一 种重要类型,与直驱风力发电相比, 双 馈风力发电因为功率变流器容量小, 只 有发电容量的 25%~30%, 能够进行发 电机输出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独立 控制, 成为我国风力发电的重要发展方 向.
2009 年, 李国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支持开展 同步化双馈风力发电系 统的分析与控制 研究, 并在世界最 著名的风电公司 丹麦 VESTAS 公 司资助下进行变 速恒频风电机组 的控制研究. 在该 系列研究中, 李国 杰集理论分析、 仿 真研究、 物理试验 于一体, 首次提出 风力发电双馈电 机模型同步化的 概念和建模方法, 把同步发电机和 电力系统的成熟 理论和分析方法 引入到双馈风力 发电系统的研究 中;
首次提出了双馈电机的幅值频率控 制(MFC) 方法, 该方法不需要检测转子 电流、 转速和转子位置角等信号, 也不 需要复杂的矢量变换, 大大简化了双馈 电机的控制设计, 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 靠性.由其负责设计的 1.5 兆瓦双馈风 力发电变流器实现了并网发电、 满功率 稳定运行, 并完成了地面大功率并网试 验,从而掌握了 1.5 兆瓦双馈风力发电 变流器设计的核心技术.
2011 年, 双馈风力发电系列研究还 在深入开展, 李国杰的身份也在此时转 变为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 然而, 无论走到哪里, 多年来耳濡目染的 清华精神都不会被湮没, 反而会随着他 的脚步感染更多的人. 阴李成纲 今年, 我从清华毕业已经
50 年了, 但回忆起在母校的日子, 一些往事依然 历历在目……
1954 年我考上了清华,夏末秋初, 我们去清华报到.在前门火车站下车时 天已傍晚, 映入我眼帘的是正阳门.带 队老师领着我们来到天安门广场, 那里 有清华的校车. 校车是一辆卡车, 后车厢侧板上有 清华大学 四个字.上车后大家都站 着,同车的还有从城里返校的几位老 师,他们听说我们是四川来的新生, 就 学着用四川话跟我们对话,颇觉亲切. ―― ―这是我第一次坐清华的校车. 校车到达清华, 天色已晚, 先安排 了临时住处, 依稀记得是二院, 然后有 迎新的老生带领我们去食堂吃饭. 饭和我家乡四川的米饭不一样, 似 乎有一点红色, 却并不难吃, 后来才知 道, 这是秫米饭.―― ―这是我在清华吃 的第一顿饭. 到清华大学, 自然要先到 水木清 华 , 这是我在家乡时就听说的. 从我们的住处南行不远就找到了, 只见一汪湖水,湖岸边有不少树木, 湖 南岸有一片不大的平台, 平台的南端是 一座建筑物, 正上方高悬 水木清华 的 匾额, 两旁红柱上的名联曰: 槛外山光 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
窗中云 影任东西 南北 云 来澹 荡洵是仙居. ――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 水木清华 . 有一次, 不记得是看电影还是别的 活动, 在班主任老师带领下, 我们每人 扛着一张凳子, 整队前往西大饭厅 (当 时叫新大饭厅) .进去之后, 班主任老师 特地指给我们看西大饭厅的特点: 木结 构、没有柱子,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西大饭厅. 我们的第一堂课是高等数学, 在第 一教室楼一楼的阶梯教室上的, 老师是 王建华.上课铃声响了, 王老师走上讲 台, 脸上没有一点表情, 也没有一句多 余的话, 直接就开始讲课.王老师上课 不带讲稿,只是有时看一看手里的卡 片.他讲课条理清晰, 板书也非常整齐. ―― ―这是我在清华的第一堂课. 第一堂 中国革命史 课是在大礼 堂西侧的阶梯教室上的, 由刘弄潮教授 讲课.阶梯教室离闻亭最近, 在这里能 看见掌管上下课铃声的工友, 他每次先 用木槌敲击悬挂于闻亭内的大钟数下, 然后合上安装在亭柱上的电闸, 于是全 校各教室都响起铃声.―― ―在这里, 我 第一次听见闻亭钟声. 入学后不久就是国庆五周年.我们 一大早从清华园站乘火车到西直门下 车, 步行到东长安街, 再按规定的队形 编队, 随着游行队伍向西行进. 当我们走到天安门前的时候, 远远 看见城楼上毛主席和几位国家领导人 的身影,同学们都抑制不住心头的激 动, 一边行进一边高呼口号, 走过了天 安门.――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庆游 行, 第一次亲眼看到毛主席.
10 月1日入夜,开始了狂欢晚会. 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人们载歌载舞, 一片欢乐的海洋.与此同时, 有若干只 探照灯的光束射向天安门上空, 这是防备 万一有敌机来袭. 我不会跳舞, 就沿着西长安街走到了 宣武门内大街, 这一路上人也不少.在那 里, 看到有随着焰火射到空中的一个个直 径不足
20 厘米的小降落伞徐徐飘落, 人 们争相抓抢,我忙活半天但一无所获. ――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庆狂欢. 清华的社团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 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其他同学的带动 下, 我报名参加了民乐队, 王震寰是民 乐队的指导老师.在王老师手把手的悉 心教导下, 我的二胡水平有了提高. 在民乐队, 最先排练的曲目是 《花 好月圆》 , 当时乐队指挥是尤德予.经过 一段时间的排练, 全队的配合已较为熟 练, 不久就参加了一次演出活动.
1956 年春天, 在清河毛纺厂礼堂的 舞台上, 我们一曲 《花好月圆》 刚奏完, 台下就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我 们不得不又演奏一遍.―― ―这是我第 一次登台演出.
1957 年大三暑假, 按照教学计划安 排, 我们有一次 认识实习 , 由金工教 研组的老师带队来到沈阳重型机器厂. 我们这些二十来岁的学生, 第一次走进 工厂, 见到各种各样的机器设备, 见到 工厂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的确很受 感染.在车间里, 我们分成几人一组, 遇 到不明白的, 就问工人师傅.工人师傅 对我们也很友好,乐意解答我们的问 题.―― ―这是我第一次和产业工人交 朋友.
1958 年春, 我们参加了修建十三陵 水库的义务劳动.我们在工地上挑土. 头一天, 只能挑半筐土, 经过两三天的 锻炼,竟然可以挑满筐甚至还了冒尖, 我们把它叫做 窝窝头 . 那时在学校每星期都有义务劳动, 主要是做环境卫生, 像到十三陵水库参 加建坝劳动这样的重体力劳动, 还是第 一次. 由于工地离住处比较远, 中午饭就 送到工地来, 有时是馒头就咸菜, 有时 是包子, 有一天, 送来的是窝窝头.我家 在南方, 上大学三年多, 从未吃过窝窝 头, 所以, 头一次吃窝窝头确实吃不惯, 只勉强吃了一个.这下坏了, 因为没吃 饱, 到下午就没有力气干活了.后来, 再 送来窝窝头, 就努力多吃一些, 逐渐也 就能吃得惯了.―― ―这是我有生以来 第一次吃窝窝头.
1958 年夏,
1958 届同学举行联欢, 压8的文娱委员陆玛玲同学来找我, 他 们班的李春海与何钿要表演男女声对 唱, 让我拉二胡为他们伴奏.开会那天, 蒋南翔校长也莅临.在同学们的节目都 表演完以后, 大家请蒋校长也表演一个 节目, 蒋校长慨然应允, 表示可以为大 家拉一支二胡曲.当时会场上就我有一 把二胡, 于是我跑步过去把二胡递给了 蒋校长.―― ―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 一次和蒋校长的近距离接触. (作者系清华大学
1959 届学生) 我在清华的几个 第一次 我与清华 学府名师要要 要南昌大学青年科研工作者系列报道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 所根据科研布局及科研工作需要, 招 聘离子液体研究组组长
1 名.
一、 应聘条件 1. 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应在
45 岁以下;
2. 应聘者获得博士学位后有连 续4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 一般 应在国外获得助理教授及以上或其 他相应职位;
3. 独立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过 课题 (项目) 研究的全过程并做出显 著成绩;
4.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的影 响, 能把握离子液体研究领域的发 展方向,具有长远的战略构思, 能 带领一支队伍在国际科学前沿从 事研究并做出具有国际水平创新 成果.符合条件者可申请入选国家 青年千人计划 或中国科学院 百 人计划 .
二、 应聘材料 应聘人员须填写《中国科学院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应聘人员推荐 (自荐) 表》 (研究所网站下载) , 同时 提交
3 篇代表性论文、
2 封本领域 知名专家推荐信,提供可能到岗工 作时间等信息.
三、 截止日期
2011 年5月27 日.
四、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 中国辽宁省大连市中 山路
457 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 物理研究所人事处 邮政编码:
116023
电话: 86-411-84379556 传真: 86-411-84691570 联系人: 张华安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单位
网址: www.dicp.ac.cn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离子液体研究组组长招聘启事 务实求新 完善风电技术
本报记者 徐立明 胡萍 程嫩生 走进办公室, 映入眼帘的是几个摆 满书籍资料的书架,一位身着休闲西 服、 伏案钻研资料的便是今天采访的对 象―― ―黄志繁教授. 黄志 繁1972 年生于江西赣州 ,
1998 年硕士毕业于南昌大学历史系, 硕 士论文获得 江西省首届优秀硕士论 文 ;
在中山大学读博时, 博士论文作为 中山大学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推 荐论文;
2002 年9月进入复旦大学历史 地理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4 年11 月出站;
2005 年11 月至
12 月为美 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2009 年4月至9月为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并先 后到台湾东华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等高 校访问交流. 一路走来, 黄志繁的求学经历丰富 且顺利, 但是在一路平坦的背后, 是他 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真诚待人之道. 黄志繁于
2001 年进入南昌大学历 史系工作, 主要致力于社会生态史和社 会经济史研究.2006 年破格晋升为教 授, 同时还兼任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 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和江西师范大学、 赣 南师范学院、 广东嘉应学院等校的兼职 教授. 身兼多职的黄志繁仍奋战在科研 第一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明清赣闽粤边界的生态、族群与'
客家'
文化 获批于
2008 年并顺利结题, 获得优良的评价, 成果入选 《国家社科 基金成果选介》 .该课题的创新之处在 于将 客家 视为一个 文化群体 , 把 客家文化 放置于赣闽粤三省边界山 区这一通常被视为 客家文化大本营 的区域社会历史中进行仔细检讨, 从根 本上深化对 客家 历史的研究, 并且重 视生态因素对移民迁徙和 客家 族群 关系的作用, 以赣闽粤边界山区的历史 为经验, 在生态与族群理论、 生态与移 民活动两对概念之间, 建立起它们的逻 辑和历史内涵. 在顺利完成国家课题后, 黄志繁继 续探索不止, 已成功获批教育部规划基 金项目
1 项.他自述: 经常奔波于乡间 做调查、 搞研究, 只为找寻那些失落的 社会文化和人类文明, 贡献出我的绵薄 之力.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 黄教授对科研 总是有用不完的时间和精力. 生活学 术化 是黄志繁教授的信念.在别人眼 中枯燥单调的科研, 在他却是精神的愉 悦和享受. 我不认为做学术很枯燥, 生活学术化, 是我生活中的主题.围着 学术转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