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丑伊 | 2019-08-01 |
其中,煤炭凭借自然资源禀赋和价格优势,在能源消费总量 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近年来煤炭开采和利用造成的植被破坏、生态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等环境问题愈演愈烈,证明了依 靠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来支持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 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和能源消费方式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作 为工业产业的集聚地,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受益其中.除少数居民 生活消耗的能源外, 几乎所有的能源都被投入到城市的日常运作和生 产之中.因此,从城市的角度研究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政策有利于我 们自下而上、由点到面地看待问题,剖析不同城市的异质性对于煤炭 消费总量的影响, 从而更加深入地分析不同城市的煤炭消费状况和利 用水平. 本研究的分析对象是对
293 个地级市(自治州)以上的城市分类 形成的十三类城市.293 个城市的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52.82%;
常住 人口占总人口的 94.19%;
地区生产总值占 GDP 的97.45%;
能源消费 量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 95.45%;
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 94.62%. 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城市, 梳理和识别城市燃煤历史消费水平和结 构的因素,分析未来中国城市能源及煤炭消费水平.通过分析论证, 提出利用管制、经济、技术的方式,实现煤炭消费总量减少. 本报告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逻辑如下: 首先, 对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目前中国各个城市 煤炭消费的现状, 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呈现煤炭消费在 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和规律;
二是,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识别实施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 制的必要性. 三是,城市燃煤历史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影响因素识别和研究.具 体方法和内容包括: 运用因素分解法分析煤炭消费的主要驱动因素以 及不同驱动因素的贡献占比;
利用统计学中聚类分析的方法,基于
2010 年的全国
293 个地级市(盟、自治州)及以上城市的能源和煤 炭消费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 从市区常住人口和煤炭消费强度两个维 度,将293 个城市分为十三类,然后梳理和总结十三类城市的社会经 济、煤炭消费总量和结构.采用多指标评价法,即结合不同城市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大气污染状况、煤炭消费强度及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 相关要求等因素, 将293 个城市空气污染制约重要性划分成四个级别, 包括 I 级制约城市、II 级制约城市、III 级制约城市、IV 级制约城 市;
通过案例研究分析采暖锅炉减量措施及政策效果进行分析;
通过 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方式, 总结重点行业节煤的技术路径和政策措施. 四是,城市燃煤消费的未来趋势研究.运用情景分析法,模拟基 准情景下十三类城市在不同目标年的煤炭消费总量和控制煤炭消费 政策情景下根据不同类型城市高耗煤行业及其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 煤炭消费变化趋势以及峰值出现的时间节点 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提出城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建 议.政策建议分为两部分:一是创新城市煤炭消费管理机制,建立城 市煤炭消费总量和配额交易制度;
二是根据因地制宜、成本效益、区 域协同发展等原则提出城市层面有针对性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政 策措施建议,针对不同类型城市提出政策措施组合方案、实施力度和 关键实施时间表. 本报告的主要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如下:
一、城市煤炭消费现状 从煤炭消费的空间分布来看, 中国各城市的煤炭消费量分布以原 煤产地为中心,呈辐射状散开,煤炭消费量较多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 北地区的山西省、内蒙古、河北省,华东地区的山东省、江苏省和上 海市以及西南地区的重庆市,见图 1: 图12010 年中国各城市煤炭消费量 煤炭消费强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煤炭消耗量)分布呈现"西高 东低"的特点, 即东部沿海城市的煤炭消费强度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 其中煤炭消费强度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山西、 陕西、宁夏、内蒙古、青海等省份,见图 2: 图22010 年中国各城市煤炭消费强度 同时,通过因素分解模型的结果可知,2005 年到
2010 年间的煤 炭消费总量是增加的, 其中人均 GDP 的增加是导致煤炭消费量增加的 主要驱动因素 (213.63%) , 人口效应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 仅为 10.85%, 而煤炭强度的下降反向贡献了 124.47%.
二、基于城市规模分类和城市煤炭消费强度的城市分类 基于城市规模分类和城市煤炭消费强度分类, 本研究将
293 个地 级市/自治州、盟分成了十三类,并赋予了类别标号.首先基于市区 常住人口将
293 个城市分为:超大型城市(4 个直辖市) 、特大城市 (>300 万) 、大城市(100 万-300 万) 、中等城市(50 万-100 万) 、 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