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Mckel0ve | 2019-07-13 |
1 2
3 6
12 0 工作-休息周期 一些变量的假设:T休――休息时间T劳――实际劳动时间M――作业时的能量消耗T――制度劳动时间工作日总工时:T=T劳+T休休息率:Tr=T休/T劳(%)劳动时间率:Tw=T劳/T(%) 由于米勒的标准能量储备为100.47kJ,因此 T劳=100.47/(M-16.75) (M小于16.75时,劳动时间趋于无穷大)平均能量消耗不能大于16.75KJ/min,则:T劳M=( T劳+ T休)*16.75T休=( T劳M /16.75)- T劳=(M/16.75-1) T劳Tr= T休/ T劳= M/16.75-1Tw= T劳/T= T劳/( T劳+ T休)=1/(1+ Tr) 4.体力疲劳 4.1 作业生理特征 呼吸反应 心血管系统反应 -- 心血管输出量增加 -- 血压增加 --血流再分配 4.2 疲劳的概念作业者在作业过程中.产生作业机能衰退,作业能力明显下降,有时并伴有疲倦感等主观症状的现象.特点突出在两个方面:疲劳不仅是生理反应,而且还包括大量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
心理上的某种不适应或不满有会提前加速疲劳的出现.肌肉疲劳和精神疲劳 个别器官疲劳:发生于个别器官或肢体参与紧张的作业,如抄写等.全身疲劳:全身参与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所致.表现为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疲乏不愿动,主观上疲倦和客观上作业能力明显下降、错误增加、操作迟钝混乱、甚至打瞌睡等.智力疲劳:主要是长时间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所引起的作业能力的衰退,表现为头昏脑胀、全身乏力、嗜睡或失眠等.技术性疲劳:常见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并重,且神经相当紧张的作业,如飞机驾驶员. 4.3 肌肉疲劳 生理学实验 肌肉疲劳的生化改变短时间大强度体力劳动所引起的局部肌肉疲劳:是由于乳酸在肌肉和血液中大量积蓄引起的.较长时间轻或中等强度劳动引起的疲劳既有局部肌肉疲劳,又有全身性疲劳.局部肌肉疲劳不是由于"乳酸积蓄"导致,而是由于肌糖原储备耗竭之故,称之为:力源耗竭机理.而全身性疲劳的机理有二:一为"中枢变化机理",人的中枢神经会保护人的体力的"过度耗竭",而使人产生疲劳.――前苏联学者二为"生化变化机理":全身性体力疲劳是由于作业及其环境所引起的体内平衡状态紊乱,引起这种平衡紊乱的原因除包含局部肌肉疲劳外,还有许多其它原因.如血糖水平下降、肝糖原耗竭、体液丧失、电解质丧失等.――英美学者 4.4 精神疲劳 精神疲劳主要指第二信号系统活动能力减退,表现为全身乏力、头晕、思睡或失眠、心情压抑、思维能力减弱及活动减少.若得不到休息,会感到非常苦恼.精神现象和大脑皮层的活动状态有关,而大脑皮层的活动状态取决于活动和抑制两种系统的均衡,因此,一个人任何特定瞬间的动能状态,均取决于这两种系统的活动水平. 4.5 疲劳的测定方法 测定疲劳,应有一系列能够表征疲劳的指标.一般认为,疲劳的测定方法应满足以下四点:测定的结果应当是客观的表达,而不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解释.测定结果应当定量化表示疲劳的程度,而且这种定量化也易于比较.测定方法不能导致附加的疲劳,或使得被测者分神;
测定疲劳时,不能导致被测者不愉快或造成心理负担或病态感觉. (生理变化、能力下降、自我体验) 常用测定方法 生化法工作绩效测定生理心理测试法 -膝腱反射机能检查法 -触两点辨别阈值测定法 -皮肤划痕消退时间测定法 -皮肤电流反应测定法 -色名呼叫时间测定法 -勾消符号数目测定法 -反应时测验 -测定闪频值(CFF)疲劳症状调查法 4.6 降低工作疲劳的途径 合理设计作业的用力方法 -随意性原则 -平衡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动作对称、节奏约束、动作自然)降低动作等级 -正确的作业姿势与体位 合理安排休息作业时间 改变工作内容,避免单调感 改进生产与作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