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bingyan8 | 2022-11-11 |
年已古稀,任教46年,即将退休,感慨万千. 谈些什么好呢?在人生道路上走了70年,其中经历17年寒窗之苦,接着做了大半辈子老师. 还是从我小时讲起,但主要还是从做教师讲起吧!讲出来与大家分享与共勉.
一、难忘的成长经历 我出身于兰州郊区县永登的农村. 幼年能够模糊记事时,家里比较殷实或者说相对比较富有.父母都有点文化,记事起就教我背 三字经 、 弟子规 中的片段,不懂也得背. 少年时代,即上小学能够记事时,家里吃穿不愁.刻在小学门口的 忠孝仁爱,礼义廉耻 八个大字,老师和学校要求我们言行一致,影响了我的一生. 中学阶段比较懂事时,家里父母先后去世,灾难接连不断.这个阶段,执行少先队 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 的五爱公德和积极响应 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的三好号召给我的人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真正懂事即上大学时,家里基本无经济来源,一贫如洗,特别聪敏而可怜的九岁弟弟夭折,真是雪上加霜,极为悲哀,生活极端困难.尽管如此,在那个阶段以 又红又专 为目标,以 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为动力,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高中与大学阶段,在生活上无奈无助的情况下,是组织上的关心,是亲友和同学、朋友们的帮助,才使我面对现实,克服困难,继续坚持了学习.经过刻苦努力和艰苦奋斗,才成为我们村庄在解放后的第一个大学生,并且才有了今天. 我成了我们县第一位出国留学者、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者(而且是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是县里的第一位教授、第一位博士导师等等. 1951年刚上小学4年级时,由于家庭要从水乡迁移到山区,母亲希望我转学随同前往;
1956年初中毕业时,父亲从家庭经济和他的身体情况出发,希望我上中专而不读高中.在当时的情况下,父母提出建议的出发点都没错.当我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诚恳向他们说明原因时,尽管家里有许多困难,但他们也都理解和支持了我,满足了我的愿望.我父母亲都是非常豁达开通的人,有了他们可贵的理解与支持,才有了我的今天.对此我永生难忘! 显然,如果我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理想,就不会得到相对良好的小学和中学教育,那很可能就不会有我的后来,不会有今天.然而,作为儿子,我未能有机会报答父母的恩惠而成为我终生最大的遗憾!时常感到有说不出的愧疚. 在这里我仅举了一个小小的例子,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即我们常说的: 成功来自锲而不舍的坚持,而机会往往给予有准备的人. 仔细琢磨这句话,真是很有道理. 大学生活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我1959年考入兰州大学物理系,学的是物理专业金属物理专门化.虽然我的高考成绩远远超过了我非常喜欢的第一志愿 飞机设计与制造专业 的录取线,但因为家庭出身的关系被录取到了第二志愿.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只要能上大学就足够了,到哪个大学都很满足.我是当时全国1500万同龄人中的幸运儿之一啊!在当时,能够进入大学,也就是进入了 红色保险箱 !所以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学习工作都十分努力. 我们那一届大学生是最幸运的一届,在校期间虽然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的生活困难时期,也多少受了点反右倾的波及,但毕竟前未赶上 反右派 、 大跃进 的冲击,后未遭遇 文化大革命 的浩劫,相对比较完整、系统地接受了五年制本科教育.除了按教学计划完成了全部课程的学习外,还通过下厂下乡的实习和劳动锻炼以及扎实的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受到了品德和基本技能的全面培养和训练,是较完整地贯彻了 高教60条 的一届,也是贯彻江隆基校长 高等学校教育的八条规律 教育思想得益最直接的一届.我们接受的严格而完整的五年制本科教育为我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我们那届的同学们对母校一直心存感激、念念不忘!对我们最敬爱的江隆基校长无比敬重、永远怀念!
二、充实、愉快的教学、研究生涯
1、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句话概括了教师的职责. 我的理解,道者就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授业、解惑则是教授给学生以专业知识,答疑、解惑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在此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整个教学过程只是单向进行的,恰恰相反,应该是双向的学习和研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时把握和坚持 教学相长 的原则.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都讲了有关教与学以及师生关系的哲理. 是的,教学应该在教师与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研讨的过程中进行,我在教学和与学生接触、交往的过程中受益良多.例如:我所承担的金属学热处理、金属X-射线学与电子显微学以及晶体缺陷物理课程,都是在与学生互动和研讨的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得到学生和老师们的充分肯定.就是科研课题的立题过程,比如,材料的离子注入表面改性、TiO2光催化课题和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医学应用课题等也是如此,是通过学生学位论文的深化形成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不仅培养锻炼了学生,而且自己也学到了东西,得到了提高,并在进一步归纳升华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我们后来的研究课题. 我想,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百事通是没有的!重要的是勤于学习与研讨,善于归纳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予以贯通和升华,我想作为老师必须认真把握这些才是.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先做好人,再做好事.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培养教育学生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品德,让他们成才,以便走上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并做出他们自己的贡献.这也就是国学中所讲的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当今社会里,仍可以这样理解吧?! 说具体点,身在高校的老师,首要的任务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在高校的教师必须搞科学研究,不搞科学研究不能立足,但一定要牢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首要的任务!这一点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更不可忘记啊! 我一直希望能够做一名好老师,也希望能够给我的学生们的人生轨迹增添一些正面的推动力. 毛泽东主席说过: 世界上怕就怕'
认真'
二字 ,而 实事求是 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其实, 实事求是 来自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古人很早以来都是如此教育后人的.另外,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俗话所讲 笨鸟先飞 ,也都讲的是这个道理. 毛主席还说过: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我想 百折不挠 、 坚忍不拔 、 自强不息 就是一种精神;
我平时常给学生们讲的 宁可牛累死,不要车翻过 也算是这种精神吧?这句话许多学生至今还能记得,感到十分欣慰! 这些,在我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一直在身体力行,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感到受益匪浅.我常也与学生、后辈提及,希望对他们有所助益,更希望在研讨和共勉的基础上同步成长. 说到这里,我想谈谈我的科研历程、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2、科研历程: 1)科研基本思路和方法的培养―初期的科研实践: 1964年做本科毕业论文时得到了最好的锻炼:在我的老师童志深先生的指导下,白手起家,制作各种炉子(淬火炉、退火炉以及内耗测试炉)并测量炉子的均匀度、组装测试设备、制作热电偶并校准温度、搞热处理保护气氛,冶炼试样并去校外的工厂拉丝,然后进行固溶化处理,淬火,退火,紧接着进行测量等等.每天工作近18个小时,坚持了4个多月. 毕业后留校工作,除承担辅导与实验教学工作外,继续开展本科毕业论文所进行的关于稀薄铝合金辐照效应的内耗研究工作,得到了一些在当时看来很不错的实验结果. 对我而言,取得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科研基本思路和方法的训炼,以及科研意志品质的培养,这是十分难得而宝贵的. 2)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从必然向自由的过渡: 文革年代,工农兵学员进校.我承担本科生的金属学及热处理的授课与金相热处理实验两门课.当时,自己还作为主要业务负责人,曾今举办过3个面向车间与工厂中心试验室技术人员与技术工人的甘肃省热处理和金相学习班.学习班均为期一个月左右,半天学习半天正常工作.采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密切结合的教学方式,因而使我在讲课的同时,不仅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广泛结交了工人与技术人员朋友.由于知识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当时甘肃省金相热处理领域还有了点小名气.也正因为如此,玉门油田机械厂的技术员吴江同志才来找我研讨.当时吴工在热处理过程中偶然或者说奇迹般地发现了CNB三元共渗新工艺,以此为契机我俩及两个单位之间形成了真诚的协作团队.随之,我得到了平生第一项资金支持项目:甘肃省计委重点项目1万元(1979年). 随后,形成了CNB三元共渗的西北旋风,吹向全国,而且石油部和机械部联合发文向全国推广,30多岁的我,应邀出席过多次热处理与金相有关的全国性的学术与技术研讨会,到处做邀请报告,也作为会议组织者承办过会议.而我与吴江高工(以后成为高工)通过合作共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了莫逆之交,至今交往密切. 3)科学的春天使我走出国门,开阔眼界,为逐步走向国际学术舞台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兰大选派我出国留学.由于当时相对的业务水平与语言(日语)优势,学校决定让我赴日留学.还由于1978我被破格晋升为当时十分稀罕的讲师,我是作为我们那批800多位赴日留学人员当中仅有的60位访问学者之一. 在东京大学工学部金属材料工学科堂山研究室访问留学两年,主要是金属与合金晶体缺陷的正电子湮没研究.两年留学,虽然要补的知识很多,工作上的压力不小,但广开了眼界,开拓了思维,并通过深入的研究工作,广交了学术朋友,为逐步走向国际学术舞台奠定了基础.而且,非常幸运,还于1987年获得了东京大学工学博士(论文博士)学位,应该属我们那个年代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为数极少的学者之一.我的导师堂山昌男先生是世界知名的大学者,也是日本众所周知的严师.我在他那里前后两年多的留学访问,为我回国之后的教学科研奠定了良好基础.堂山昌男教授为国际与中日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日人才交流与培养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因此,我一直十分敬重和感谢他,至今我们之间还保持着密切的来往. (几个小故事:
1、出国前学日语:背课文20多课,听录音、 铁面皮 、听北大课、入大连外语学院以及出国考试与成绩的故事;
2、堂山昌男教授对我留学期间的总要求,以及对我实验结果的怀疑、求证与对论文的 质疑 和 挑剔 ;
3、我的师兄弟山本良一教授接待我的第一印象,我们的争论与假发之秘;
4、计算中心里年龄最大者是我等中国留学者,不耻下问;
5、工作上承受很大的压力,一切都得从头做起,艰苦奋斗,苦中作乐;
6、学成归国,堂山研究室全体成员到机场欢送,独树一帜;
7、出国前专门拜访被人们遗忘的聂崇礼老先生,聂教授的金口玉言为我留学时的选题和后来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4)形成的主要科研方向与特色: 回国后在学校与国家教委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经过极其艰苦的努力与奋斗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研究条件,并且形成了以自己为首的科研团队.我的科研主要是两大方面:其
一、是材料的结构、缺陷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即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所从事的基本方面,所涉及的各种材料只不过是研究的具体对象而已;
其
二、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是从材料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出发所开展的研究工作.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好朋友,东京大学的山本良一教授,在与他的学术交往过程中受到启发后,我才在中国首先倡导并积极开展了生态环境材料和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LCA)以及生态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我这一生没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