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JZS133 | 2019-11-19 |
我是只读原典,其他的参考书,我已经开列出来了一张书单,下去你们自己读,个把月写上一篇心得报告交给我,这就可以了,我不要求多高.读原典么,一般学因明都是读商羯罗主菩萨的《因明入正理论》、陈那论师的《因明正理门论》等,上一级我是给消了消《集量论》,这些呢,我就不给你俩说了,你俩可以听一下以前的录音,看书也行,书几本都出来了,《汉传因明二论》、《集量论解说》、《正理滴点论解》、《量理宝藏论讲记》,还有一本《正理经》,你们就看看吧.我的这个《汉传因明二论》你们可以不看,但《正理滴点论解》、《集量论解说》、《量理宝藏论讲记》必须得看,因为汉地我的讲解是唯一的,你要是不看的话就没有别的专门书了.我的《正理经》你们只要简单了解了解就行了.听录音也行,听录音与看书比较起来,各有短长,听录音可以根据语调听出重点呀什么的,但语言可能拉杂,看书呢,书的文字是以录音为基础修订过的,相对来说,拉杂得少,但书是平面的,你可能一下子抓不住重点儿.不过呢,我不是说我说的就是庄了,以后呢,咱们要互动. 你俩呢,我给说说《释量论颂》,这个《释量论颂》呢,汉地也没有人讲过.我只给讲颂文,书里头后半本的僧成大师解释,我尽可能的少讲,或者干脆不讲,因为那是法尊法师按照自己的理解译编的,不是忠实于原文的翻译.而颂文则是法师译的,当然了,任何的翻译本身自然就带有译者的理解,但在内心中还是要忠实于原文的,而对于僧成大师的释,法尊法师在内心中就是编译,这在主观上就不一样,所以我只说颂文.不过说实在的,不说《僧成释》只说颂文,在我的潜意识里就作不到,所以,说不说它说不说它可能就说得不少.另外,我还要吸取说《集量论》的教训,对于《集量论》我说得实在太详细了,以致于时间不够,对于这《释量论》,我就咋简单咋来,只要大纲说到就可以了. 因为就你们俩人,我也就没有去买书,复印一下就拿来应付你俩了.要买的话,也买不来,这是1981年(或1982年,因为书上没有版权页)中国佛教协会印出来的,现在根本找不到了.我自己这一本倒是正版的,不过,咱们也不要迷信正版,正版也会出错,比如说86页,这个 午
二、自他建立应不应理之差别 就应该是错的,这我到时候再解释.在《大藏经补编》第九册里也有法尊法师译的这个《释量论》的僧成大师解释. 再者,韩镜清老先生译出来了一个《解能量论》,是1980年8月10日开始译,到1981年2月2日译毕.韩老的《集量论》翻译得也很早,1977年8月16日译的,1980年3月9日译完,不过咱们不说《集量论》的事了.这个《解能量论》实际上是法称论师自己的《释量论・自义比量品注》,因为是法称论师的自注,所以要比法尊法师译的僧成大师解释更准确,可惜还是手稿,我在解释的时候,就对照着这两个本子,不过我还是以法尊法师的本子为主来说,因为韩老的本子毕竟没有出版,没有来得及校订,不是定本. 郭元兴的《序》、杨化群的《序》以及法尊法师的《引言》咱们隔过去,直接翻到正文第一页. 释量论卷一 先看 释量论 ,这个《释量论》其实是对陈那论师的《集量论》的解释,法尊法师的 引言 中,第一句话就是 '
释量论'
是法称论师为解释陈那菩萨之'
集量论'
而造之义疏也. 虽然说是解释,但解释与解释不同,法称论师的解释方法与我们就很不一样,他完全是发挥义理,根本就不局限于《集量论》的原文.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说,法称论师只不过是以解释《集量论》的名义而进行自己的体系创造而已.《释量论》的全名是《广释量论本颂》(见《藏族传统文化词典》739页),总共1454颂半,又叫《广本》.为啥叫《广本》呢?因为法称论师总共写了七部因明著作,称为因明七论,这七部论中,有三部是主干,最重要,就是《释量论》、《定量论》、《滴点论》.这三部论中,《释量论》最详尽,《定量论》就要简单一些,而最概括的,则是《滴点论》,至于说其他几部,只是枝节而已,所以把《释量论》叫《广本》. 这个 卷一 ,是序数, 卷 就是以前写东西,是写在竹木简上、绢帛上、贝叶上等,写过以后,就卷起来,这就是一卷儿.因为绢帛的长度有限,所以不一定一卷讲一个问题,可能这一卷只讲了半个问题,但绢写完了,下一卷还是接着讲这个问题.也可能这个问题已经讲完了,但帛还没有用完,就接着写下一个问题,这都是常见的情况.现在人的分卷是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的,比如说咱们刚出版的《吴越佛教》,里边儿上篇就是 第三届研讨会的论文 ,会后征集的文章都给放在下篇了,上篇、下篇之外还有附录. 法称论师造 这是作者,他是南印度G黎摩罗耶国人(在商务印书馆出的《佛教逻辑》中是译为南印度特利马拉耶人),比玄奘法师约小20岁.在小时候就是一个很聪明的人DD吠陀、医术、文法、工艺等,简直没有他不会的,这哪儿是个人呀,简直是个妖精,当然也可能是后人的夸张.他学佛法的时候,听第一遍《集量论》,一下就达到了老师自在军论师的程度,听第二遍时就达到了新因明之祖陈那论师的程度,到第三遍的时候,就可以很轻易地指出老师自在军到底错在哪里了.实在是太聪明了.但他也很狂傲,通达佛法之后,到处找人辩论, 于G流孚摩黎葡王所在地,广张告语曰,'
欲辩论者,有伊谁耶?'
;
更至士罗婆利国,振铃而问,'
堪辩者谁?'
…… 一直到老、到死,他的这个性格始终没有改变,他也为这样的性格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按咱们中国命相术的说法,他就是个 不遭大祸亦穷身 的主儿.他在佛教界呢,一直就是个受排挤的角色,当时僧界有人把法称的著作挂在狗尾巴上拉,以这种方式来侮辱法称论师.不过法称论师仍然钢口不倒.到他晚年、死后,僧界才承认其大师地位DD因为他已经死了,没有人跟他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了DD并且把他列为六庄严之一,这地位确实是无以复加. 沙门法尊译 翻译者是法尊法师,这是很著名的人物,也就不用多介绍了. 在韩老的译本中,还列有把梵文译为藏文者, 福静光、善慧译梵为藏 . 自义比量品第一 这是《释量论》品目的名称.就是说这一品是论述 自义比量 的,是围绕 自义比量 而展开的, 自义比量 就是使自己明白道理的思维认识, 自 是自己, 义 是事实、道理.好象我在哪儿说过,陈那系因明一上来先讲现量,因为他以为,现量是比量的基础,所以要先讲现量,而法称论师在这儿是一上来就讲自义比量,是因为他说,我们首先要是一个思维正常的人,所以他一上来就是自义比量.但根据传说,是法称论师写过《释量论》的颂文之后,他自己给《自义比量》这一部分写了个注,其他部分他没有写,让弟子帝释慧给写,结果帝释慧写了三遍他才勉强同意其文辞,这样一来,因为自义比量品是法称论师自注的,所以一般给放在前边,其他部分则给放在后边.比量有自义比量、他义比量之分,自义比量是真比量,他义比量只是假立比量而已,所谓假立比量,其实就是弘法方法,或者说是说话技巧. 韩老译为 自悟比量品 ,一样的意思. 敬礼圣曼殊室利童子 古印度的祖师大德写文章,一上来都是先给佛菩萨行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