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erise银子 | 2022-11-24 |
本纲要根据《中共佛山市高明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全区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目录
第一篇 谋篇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1
第一节 十二五 时期发展成就
1
第二节 十三五 时期面临环境
6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9
第一节 指导思想
9
第二节 发展原则
10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1
第二篇 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建设创新高明
15
第一章 双创引领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5
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5
第二节 加快自主创新重大平台建设
16
第三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17
第四节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18
第二章 量质并举 构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
20
第一节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0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优势制造业
22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24
第四节 精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27
第三章 深化改革 争当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
29
第一节 推进行政体制机制改革
29
第二节 深化财政与投融资体制改革
30
第三节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32
第五节 开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34
第三篇 着力突出统筹兼顾,建设协调高明
35
第一章 协调共进 推动城乡建设协调发展
35
第一节 建立一体化城市空间格局
35
第二节 促进镇域错位发展
37
第三节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39
第四节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0
第二章 提质升级 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42
第一节 提升内外交通承载能力
42
第二节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4
第三节 增强资源保障和服务能力
45
第三章 社会共治 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7
第一节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47
第二节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47
第三节 鼓励支持居民自治
48
第四章 文化引领 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49
第一节 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49
第二节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50
第三节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51
第四篇 着力促进持续发展,建设绿色高明
53
第一章 强化保护 建设宜居生态家园
53
第一节 构筑绿色生态发展大格局
53
第二节 加快推进生态修复
54
第三节 推进生态创建示范
54
第二章 防治结合 强化环境综合治理
54
第一节 健全环保监管和污染防治机制
55
第二节 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
55
第三节 加强大气环境整治
56
第四节 加强危险废物的管理
56
第三章 绿色低碳 推进经济低碳循环发展
57
第一节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57
第二节 大力构建循环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
57
第三节 推广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58
第五篇 着力推动合作共赢,建设开放高明
59
第一章 承东启西 加强周边区域合作
59
第一节 全面融入广佛同城化
59
第二节 协同发展珠江――西江经济带
59
第三节 加快融入粤桂黔高铁经济带
60
第二章 扩大开放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
61
第一节 积极对接广东自贸区
61
第二节 深化港澳台合作
61
第三节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
62
第六篇 着力提升民生福祉,建设共享高明
63
第一章 公平持续 稳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
63
第一节 提高创业就业水平
63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64
第二章 教育优先 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65
第一节 促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65
第二节 推动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66
第三节 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66
第四节 加大教育开放力度
67
第三章 增强服务 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68
第一节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
68
第二节 提升公共体育服务
69
第四章 脱贫致富 深化革命老区建设帮扶
70
第一节 加强老区基础设施建设
70
第二节 增强老区产业竞争力
70
第三节 完善老区公共服务水平
71
第五章 平安创建 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71
第一节 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71
第二节 大力推进 两建 工作
72
第三节 落实安全生产监管
72
第四节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73
第七篇 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建设法治政府
75
第一章 加强党的领导
75
第一节 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
75
第二节 加强廉洁高明建设
75
第三节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76
第二章 推进法治建设
76
第一节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76
第二节 全面提高社会法律意识
78
第八篇 加强实施保障,确保实现规划发展新蓝图
79
第一章 加强组织领导
79
第一节 强化实施监督
79
第二节 动员全社会参与
80
第二章 加强规划衔接和项目支撑
80
第一节加强规划衔接
80
第二节 加强项目支撑
81
第一篇 谋篇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二五 时期发展成就 十二五 时期,我区坚持科学发展,围绕提升区域价值、建设绿色崛起示范区战略目标,着力稳增长、调结构、谋改革、惠民生,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转型升级、民生福祉改善,全区竞争力稳步增强,顺利完成 十二五 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为 十三五 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立足资源优势,顺应新常态发展新要求,明确全面提升区域价值新思路,我区大力推进绿色崛起示范区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连续三年入围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区.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0.63亿元, 十二五 时期年均增长11%,比2010年增长6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万元,迈入高收入社会行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84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399.58亿元,年均增长14.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06亿元,年均增长8.5%;
外贸出口总额达22.4亿美元,年均增长11.6%;
截至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482亿美元,单位GDP能耗 十二五 时期累计下降21.6%,全区经济增速快于全市平均水平,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为全市发展大局做出重要贡献. 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十二五 时期,我区按照 精一强二进三 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坚持创新驱动促转型,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4:79.0:18.6.工业稳中提质.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800 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超过30%,首次入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传统产业高新化加速,顺利推进200 多个投资近百亿技改项目.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现代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保税仓储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1.86亿元,占GDP比重由2010年14.8%提升至18.6%,西江新城入选广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建成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农产品质量智能化可追溯网络交易平台等载体,成功创建4 个国家、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区集聚36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3 家上市企业,专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增长8.7倍、4.7倍,建成VDE测试及认证服务中心等一批创新服务平台,荣获全市唯一县(区)级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域优秀等次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区)工程试点区,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和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区.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均翻一番多. 城市价值全面提升. 十二五 时期,我区以 产城人 融合发展理念为引导,以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 实施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 为抓手,以 建新城、改旧区、拓交通、美环境 为重点,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推进.西江新城核心区基本成型,荣获 国家生态文明标杆城市 称号.城市更新改造和扩容提质加快推进, 十二五 时期完成 三旧 改造项目70个.全区构建承东启西、 五纵四横 的路网骨架,轨道交通加快建设,水运发展迅速, 三纵六横 城市交通网络、 两区一港 物流运输体系初步建立,综合交通体系初具规模.加快推进数字城管,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成功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国检 ,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荷城、杨和、明城创建国家生态镇、更合镇创建省级生态镇及一批省级生态村, 再造沧江 及河涌整治成效明显.2015年全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城乡污水处理率达92%,森林覆盖率、林地绿化率分别达51%、92%.智慧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光纤到户建设加速,全区已建成近1500个公共WIFI. 社会事业全面繁荣. 十二五 时期,我区坚持实施 十大民生工程 ,推进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全区成功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2015年全区教育入园率达99.84%,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2.3%.完成基层公办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组建新高明区人民医院,基本形成15分钟就医圈.推广平价医疗服务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大力实施 三级 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建成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精准扶贫有效推进,完成革命老区九大帮扶项目,改善老区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平安高明建设,全区72个村居创建为平安村居.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新体制,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构筑安全生产预防体系,安全生产进一步加强. 十二五 时期全区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十二五 时期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10.7%和12.3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向小康水平迈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衔接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建立大病救助制度,实行医疗救助 一站式 结算,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完善居家养老、居民特别扶助计划等救助制度.新建保障性住房3453套,改造危房330间,基本形成 四位一体 的住房保障体系.积极对口帮扶封开、连州,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十二五 时期全区全面落实 高明改革30条 ,制定并实施政府权责清单和企业投资 三单 ,以改革促活力.全区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建设 一门式 政务服务体系,建成 一站式 网上办事大厅,深化行政审批 三个集中到位 改革,项目投资建设 一窗式 改革、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改革. 十二五 时期全区精简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00 多项,网上审批上线率与审批服务窗口办结率均达100%.实施公共资源交易管办分离改革,构建 3+1 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深入推进国有资产改革,组建四大公有资产平台,全面盘活公有资产.深入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优化建设 农村两个平台 ,实行农村 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制度,启动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试点,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深化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实施 诉访分离 改革,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分离率100%.建成全省首个 一门式 综合执法平台.
第二节 十三五 时期面临环境 从国际形势看, 十三五 时期,和平与发展仍将是时代主题,全球经济仍将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并逐步孕育出新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推动 再工业化 进程,经济资源在世界各国重新配置,资本和产业回流日益影响新兴市场国家的外向型经济.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等广泛渗透,带动群体性技术革命并深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国际秩序争夺更趋激烈,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PP)、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 (TTIP)等新的区域投资贸易协定正在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和秩序.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新常态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与此同时,国家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 中国制造2025 、 一带一路 、国家自贸区建设、以及 互联网+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在合理增长区间运行,助力经济转型发展. 从省市情况看, 十三五 时期广东经济总量将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总体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开始进入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力的发展新周期,广东省将紧紧围绕 三个定位,两个率先 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珠三角一体化、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和泛珠合作,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广东自贸区.佛山市将围绕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广东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珠西装备制造业龙头城市发展目标,进一步发展成为创新驱动先锋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典范城市、产业金融中心城市、制造业服务化领头城市,积极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重要节点城市、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城市、体制机制改革前沿城市.未来五年我区提升区域价值、开拓发展新空间将不断拓宽. 从自身发展情况来看,经过恢复建制三十多年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实力稳步增强,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城市更新改造步伐不断加快,产城人融合深化发展,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向小康水平迈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日趋成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为 十三五 时期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面对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经济粗放增长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产业和城市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亟待提升,新兴产业发展有待提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仍然较大;
科技创新与产业联动发展的创新网络体系尚未形成,土地等资源要素约束加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城乡发展差距仍较明显,轨道交通、骨干路网、商业、生活等城市配套设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民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总体判断, 十三五 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握创新驱动、全面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大战略,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积极把创新创业培育成经济发展新引擎,从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化解各种风险与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