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lay | 2019-07-30 |
一、规划基础
2
(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
(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3
(三)环境保护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4
(四)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阶段成效
4
二、面临形势
5
(一)新时期区域战略定位要求成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
5
(二)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5
(三)建设全域统筹均衡发展的大都市区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
(四)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
6
三、总体要求
7
(一)指导思想
7
(二)总体定位
8
(三)发展目标
8
四、主要任务
12
(一)优化全域空间开发格局
12
(二)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17
(三)推动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
21
(四)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4
(五)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32
(六)树立生态文明社会风尚
36
(七)着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39
五、保障措施
40
(一)加强统筹协调
41
(二)落实责任分工
41
(三)完善政策配套
41
(四)加大项目支撑
42
(五)强化区域合作
42 附表
43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 五位一体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 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5年3月24日经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2015年9月11日经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下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从八个方面明确了47项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初步完成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增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并于2014年7月获批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但总体上看,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较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为加快推进成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特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基础 近年来,成都市坚持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以 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为基础,以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建设为契机,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能源利用、环境保护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大力发展资源消耗相对较少、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市现代农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32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有序推进;
深入实施工业发展
1313 战略,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快速发展;
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农产品中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分别达32.8%、6.8%、3%;
彻底关闭小水泥、小火电、小石灰窑、小煤矿,彻底退出采煤和烟花爆竹行业,持续推进工业企业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和印染行业结构调整.2014年,成都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3.7:45.3:51.
(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节能工作成效明显.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强化重点单位和重点领域节能管理,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积极推行合同能源市场机制,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得到有效控制,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14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5191万吨标煤,单位GDP能耗降为0.585吨标准煤/万元, 十二五 期间累计下降13.5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3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为0.931吨/万元.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水、土地、废弃物等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国家餐厨废弃物处置试点有序推进,一期处置项目建成投运.2014年,成都市用水总量(不含河道生态环境用水)控制在54.02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达到38%,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19,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达3.8亿元/平方公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焚烧)达50%,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初步建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70%,回收量和回收额占全社会20%.
(三)环境保护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坚持将 宜居宜业 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强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初步构建起 两山两环、两网六片 的生态安全格局,全面推进环城生态区建设, 2014年,森林覆盖率达38.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5.8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77平方米/人,环城生态区内湖泊河道水系面积比例达8.79%.扎实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降低.强化大气污染、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 2014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同比上升24.9%,PM2.5年均浓度小于77微克/立方米,建成247座污水处理厂,实现中心城区、县城、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加强危废治理,成都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投入试运行.
(四)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阶段成效 按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成立了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颁布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创造性地在城市近郊设立生态隔离区.率先建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每年安排市级财政资金用于近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创新设立了主要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设立了集体公益林地保护资金、耕地保护基金.将生态环境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列为科技惠民专项的重点支持内容.以 共饮水、同呼吸 两大行动为重点,加强与周边城市秸秆禁烧联防联控、跨区域水源保护、环境信息交流,初步建立了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联动机制.2011―2014年期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安排节能环保支出69.6亿元,是 十一五 的1.9倍,其中2014年全市节能环保支出24.9亿元,增长51.9%,较 十一五 末年均增长25.2%,确保了财政资金对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面临形势
(一)新时期区域战略定位要求成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成都是 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域,肩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成都又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按照重点开发区的定位,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逐步形成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对探索重要生态保护地区科学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经过长达十几年的高速发展,过去支撑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优势逐渐减弱,正面临节能减排压力较大,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 双约束 趋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较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偏低,雾霾治理形势严峻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提高资源产出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 环境换增长 向 环境促增长 转变.
(三)建设全域统筹均衡发展的大都市区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成都既是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又是典型的资源输入型城市.随着城镇化由加速期进入成熟期,城市空间形态将由单中心、极核式集聚发展向全域统筹均衡的大都市区转型,人口和产业还将面临集聚发展的趋势,生态环境容量日趋饱和,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倒逼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 的全新主张,而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成都作为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应严格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主体功能区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政府目标考核制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等为重点突破口,攻坚克难,打造全面深化改革部分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区.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中央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省委 三大发展战略 和市委 改革创新、转型升级 总体战略,围绕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目标定位,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绿色、循环、低碳为基本途径,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实现城市转型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突破,以彰显蜀水生态文明精髓为核心,弘扬生态文化,探索由 环境换增长 向 环境促增长 转变的有效路径,努力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二)总体定位 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转型发展引领区.立足西部经济发展领头城市地位和成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阶段特征,按照生态文明旨在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西部率先解决好平稳增长和加快转型的关系,引领西部地区城市实现转型发展.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典范区.传承都江堰蜀水文明精髓,抓住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契机,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治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水生态建设、水文化塑造等方面,全面、系统构建现代新型人、水和谐关系. 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力争在主体功能区制度、生态红线以及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探索、重点突破,率先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三)发展目标 1.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到2020年,以 强基础、补短板 为重点.完成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重点推进制度体系和基础能力建设,初步构建起现代绿色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市场体系,资源环境压力基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基本树立绿色低碳新风尚,全面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任务,完成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 第二阶段到2025年,以 促融合、提质效 为重点.主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由体系建设向融合发展的深化,推进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深度融合,生态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价值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增强. 2.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到2025年,人均GDP达到193100元/人,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达到2.1:40.9:57. 空间开发格局有序优化.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发展,落实主体功能分区,空间开发强度、城市空间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到2020年,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23.17%以内. 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显著提升.资源、能源消费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资源综合利用、回收利用、循环利用水平提升,资源产出效率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方式明显转变.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用水总量(不含河道生态环境用水)力争控制在65.7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25立方米,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