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思念那么浓 | 2019-12-03 |
二一一年十月十日 前言《湖州市循环经济发展 十二五 规划》(下称《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浙政发〔2005〕39号)和市府办《关于印发湖州市 十二五 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湖政办发〔2009〕118号)等重要文件精神编制的,是指导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循环经济是以一种以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行动,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严重制约湖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瓶颈 . 十二五 时期,湖州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新阶段、步入转型提升的新轨道,唯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推进清洁生产,推广能源利用和污染治理的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再生资源能源,从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从而打造 富饶、秀美、宜居、乐活 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
一、湖州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区域经济社会与自然现状 1.自然地理概况 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现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南浔、吴兴两区,总面积5818平方公里,东部为水乡平原,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俗称 五山一水四分田 .湖州自然资源丰富,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18亿立方米,可供发展淡水渔业的水面2.2万公顷.矿藏已发现47种,经初勘的23种,以非金属矿藏为主,主要有建筑石、石灰岩、膨润土、硅灰石、方解石、萤石、石英砂岩、煤、石煤、黄砂等. 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我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社会民生明显改善,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农业生产平稳,工业经济高位增长,服务业发展良好,投资、消费和出口较快增长,节能降耗任务完成较好,信贷资金较为宽松,财政收入增长平稳,民生状况继续改善.经初步核算,全市2010年末户籍人口259.98万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729元,比上年增长10.5%.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1.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4.61亿元,增长4.0%;
第二产业增加值714.61亿元,增长11.6%,其中工业增加值637.18亿元,增长11.7%;
第三产业增加值482.34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比例为8.0:54.9:37.1.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50142元,增长11.8%,折合7407美元.
(二) 十一五 期间循环经济发展成效 1.节能减排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 以来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型企业的市场准入,积极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引导企业不断减少资源能源的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量.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9.86%、21.69%,分别完成 十一五 期间减排总任务的129.79%和144.59%.万元GDP能耗0.94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0.4%;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35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37%,全面完成 十一五 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目标.通过源头削减、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等措施,强化工业固废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工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率,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8.8%.在市区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2010年市区办理排污权有偿使用的企业共154家,排污权有偿使用金累计6376万元. 2.循环型产业初步成型 通过规划编制、项目推进、资金争取、政策扶持等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我市着重做好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企业和产业链的培育.一是围绕 集约经营、循环利用、清洁生产 ,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率进行推进安吉县竹产业科技创业中心的示范园区开发建设.二是重点在建材、印染等 三高一低 行业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全市建材行业的水泥回转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矿屑综合利用、热电联产机组的高温高压改造、河道淤泥制砖、太阳能和印染废水余热回收利用工作等项目均走在全省前列.三是引导试点企业积极开展 四节一利用 、清洁生产和开发新能源.截止2010年,全市累计已有261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天然气用量到2010年达2.67亿立方(终端使用1.14亿立方),比2006年增长2.2倍(终端使用量增长13倍). 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逐步创立了种养结合、水禽旱养等系列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有力地推动了 三品 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种水产生态化养殖,2010年5个水产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通过省级验收,涉及面积达5700亩.通过实行 统购、统供、统配、统施 服务,建立4个部级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示范面积6000亩以上.实现全年农药利用率提高5%,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和节省防治成本20%以上.19个村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示范工程投入建设,在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容积5410m3;
以养殖排泄物治理为抓手,完成规模养殖场沼气综合利用工程17处,沼气池容积2240m3.积极开发利用农村清洁能源,新增太阳能热水器43000m2,受益农户22920户.结合全省
811 环境整治行动和沿太湖流域规模生猪养殖场排泄物专项治理,全市已实施完成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达到了944家. 服务业稳步增长,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商贸、交通运输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绿色改造提升加快,以休闲旅游、科技咨询、文化创意、中介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促进服务业与工业产业融合的着力点,与工业总量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 3.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全市已建成乡镇以上污水处理设施43座,设计日处理能力达75.7万吨,建成管网896公里.原有的16座污水处理厂也全面启动了脱氮除磷深度处理等升级改造工程,凤凰、兴长等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程已完工投入使用,污染物出水浓度进一步降低.2010年全市地表水水质总体良好,82.4%的监测断面达到Ⅱ、Ⅲ类水质,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79.7%的监测断面水质满足功能要求,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市本级与长兴、德清三个垃圾焚烧厂投入运行,中心城市和三县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了65%. 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区处理 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深入推进,建成68座垃圾中转站和968座垃圾收集房,自然村覆盖率达到95%以上.投资5000多万元建立了省内第一个市级工业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辖内所有医疗点固废收集率先实现全覆盖.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0.1%.全市已拥有3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国家级生态村、46个省级生态乡镇和248个市级生态村,拥有国家级绿色学校3所、省级绿色学校73所、市级绿色学校128所. 4.体制机制逐步健全 我市已初步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环境和法规制度.2006 年以来,陆续制定颁布了《湖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湖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纲要》《湖州市关于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湖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减排审查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考核制度、环境监督制度和各专项整治制度,建立政府环境保护重大决策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环保资质认证制度和建设项目规划公示制度,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5.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随着生态市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开展,公众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逐步增强,对产品和消费的绿色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需要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面临着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十二五 时期,在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下,结合循环经济现有工作基础,在全社会进一步推广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等废物排放,将成为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2.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湖州是经济规模小、地域面积少,经济社会发展受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较强. 十二五 时期,随着新型工业化和新兴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我市能源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问题将进一步加剧,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必然要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着力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同时,随着区域间在循环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十二五 时期,集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利用,从技术、产业、政策等层面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对于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 十二五 发展的制约瓶颈 1.长效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总体来讲,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意识不强,在确定经济发展思路、制定规划和政策上,对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还不够重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配套政策不全,缺少有效的激励政策来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也不健全.环境管理能力依然相当薄弱,环境监测、监察、信息宣教等技术手段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