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865397499 | 2019-12-06 |
A 2.B 3.D 4.B 5.A 6.B 7.AB 8.②③①;
打开K,使丁烷气依次流经各装置,在装置G的末端收集一小试管气体堵住管口,靠近火焰,松开手指,若没有爆鸣声,则空气排尽;
通过观察气泡,调节K,控制气体流速;
E、F,G;
分液;
蒸馏;
SO32-+Br2+H2OSO42-+2H++2Br- 9.砖红色;
CuO;
B;
;
2CuH+2H+Cu+Cu2++2H2↑;
6;
16;
6;
3;
4;
NO↑;
8;
H2O;
2.2*10-4 10.-1473.2kJ?mol-1;
0.03mol/(L?min);
减少CO2的浓度;
0.675;
SO32-+SO2+H2O=2HSO3-;
abc;
SO2-2e-+2H2O=SO42-+4H+;
0.03 11.F;
3d64s2;
三角锥形;
sp3;
30NA;
8;
12.C8H10O;
苯乙醇;
还原反应;
;
CD;
;
保护在硝化过程中醇羟基不被氧化;
6;
【解析】 1.?? 解:A.用饱和硫酸铵溶液沉淀蛋白质:蛋白质的盐析,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用生石灰干燥氨气: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用铝制的容器盛装浓硫酸:浓硫酸使铝发生钝化,在铝的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收集实验室制取的乙酸乙酯:碳酸钠和乙酸反应,生成乙酸钠,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A.蛋白质的盐析,属于物理变化;
B.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
C.浓硫酸使铝发生钝化,在铝的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属于化学变化;
D.碳酸钠和乙酸反应,生成乙酸钠,属于化学变化.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难度不大.要注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 解:A、甲苯的分子式为C7H8,故1mol甲苯中含8条C-H键,故A错误;
B、5NH4NO32HNO3+4N2↑+9H2O转移15mol电子,生成4mol氮气,故当生成28g氮气即1mol氮气时,转移3.75NA个电子,故B正确;
C、标况下氨水为液态,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和含有的氨气分子个数,故C错误;
D、铁在浓硫酸中钝化,不能完全反应,则生成的二氧化硫分子个数小于NA个,故D错误. 故选B. A、苯的分子式为C7H8;
B、5NH4NO32HNO3+4N2↑+9H2O转移15mol电子,生成4mol氮气;
C、标况下氨水为液态;
D、铁在浓硫酸中钝化. 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 3.?? 解:芳香族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7H6O2,说明分子中含有苯环,同碳原子数的一元酸、一元酯、羟基醛为同分异构体,所以该物质有苯甲酸、甲酸苯酚酯、邻羟基醛、间羟基醛、对羟基醛,共5种;
故选D. 芳香族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7H6O2,说明分子中含有苯环,同碳原子数的一元酸、一元酯、羟基醛为同分异构体,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考查了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和类别判断,注意官能团的类别异构分析书写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4.?? 解:A.要验证验证FeCl3对H2O2分解反应有催化作用,应该只有催化剂不同,其它条件必须完全相同,该实验中催化剂、温度都不同,所以不能验证FeCl3对H2O2分解反应有催化作用,故A错误;
B.亚铁离子和OH-反应生成Fe(OH)2,Fe(OH)2易被氧气氧化,所以要防止生成的Fe(OH)2被氧化,Fe作阳极时生成亚铁离子进入溶液,亚铁离子和OH-反应生成Fe(OH)2,煤油能隔绝空气,防止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故B正确;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都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应该用饱和的碳酸氢钠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硫,故C错误;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强酸能和弱酸盐反应生成弱酸,HCl不是C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且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挥发的HCl,HCl也和硅酸钠溶液而干扰二氧化碳的反应,所以该实验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故D错误;
故选B. A.要验证验证FeCl3对H2O2分解反应有催化作用,应该只有催化剂不同,其它条件必须完全相同;
B.亚铁离子和OH-反应生成Fe(OH)2,Fe(OH)2易被氧气氧化,所以要防止生成的Fe(OH)2被氧化;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都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强酸能和弱酸盐反应生成弱酸.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物质制备、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除杂、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等知识点,明确实验原理、物质性质、实验基本操作是解本题关键,侧重考查学生实验操作、实验评价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5.?? 解:根据核电荷数小于18的某元素X,其原子的电子层数为n,最外层电子数为2n+1,原子核内质子数是2n2-1.假设n=1时,最外层电子数为3,不符合题意;
n=2时,最外层电子数为5,质子数为7,符合题意;
n=3时,最外层电子数为7,质子数为17,符合题意;
A、由于元素X可能为氮元素或氯元素,因此不可能形成X(OH)3的碱,故A错误;
B、元素X可能为氮元素或氯元素,可形成KNO3或KClO3,故B正确;
C、当n=1时,没有此元素存在;
当n=2时,最外层电子数为5,核电荷数为7,该元素X为氮元素;
当n=3时,最外层电子数为7,核电荷数为17,该元素X为氯元素,所以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核电荷数不可能为偶数,故C正确;
D、N元素能与非金属O元素形成化合物NO、NO2等,Cl元素能与非金属H元素形成化合物HCl,所以X能与某些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故D正确;
故选A. 根据核电荷数小于18的某元素X,其原子的电子层数为n,最外层电子数为2n+1,原子核内质子数是2n2-1.假设n=1时,最外层电子数为3,不符合题意;
n=2时,最外层电子数为5,质子数为7,符合题意;
n=3时,最外层电子数为7,质子数为17,符合题意,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中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质子数的关系,利用假设法令n分别为
1、
2、3来讨论即可解答,难度不大. 6.?? 解:①若C溶于水后得到强碱溶液,如A为Na,则C溶液为NaOH或NaCl溶液,电解NaOH或NaCl溶液不能得到Na,故①错误;
②若C溶液遇Na2CO3,放出CO2气体,则C溶液呈酸性,可能为HCl,则A可能是H2,B为氯气,电解盐酸可得到氢气和氯气,故②正确;
③若C溶液中滴加过量NaOH溶液,先出现浑浊后澄清,如B为Al,电解氯化铝溶液不能得到铝,故③错误;
④若C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应生成氢氧化铜,则B可能为Cu,A为氯气,电解氯化铜溶液可得到氯气和铜,故④正确. 故选B. ①若C溶于水后得到强碱溶液,如A为Na,则C溶液为NaOH或NaCl溶液,电解溶液不能得到Na;
②若C溶液遇Na2CO3,放出CO2气体,则C溶液呈酸性,可能为HCl;
③若C溶液中滴加过量NaOH溶液,先出现浑浊后澄清,如B为Al,电解氯化铝溶液不能得到铝;
④若C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应生成氢氧化铜,则B可能为Cu. 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为高考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注意相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