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元素吧里的召唤 | 2019-12-25 |
柳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9月19日 柳州市推进汽车机械 零部件再升级改造的若干意见 为进一步推动零部件产业与整车(机)协同发展,加快柳州汽车机械零部件再升级改造.现制定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企业为主体,以扶持政策为抓手,以整车(机)产品转型升级为契机,以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增强对外配套和出口为目标,启动新一轮的零部件提升工作,重点改造提升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工3个零部件配套体系. 通过搭建提升平台,借助整车(机)企业资源和外部专 家资源,分类指导提升;
鼓励零部件企业增加技术装备、管理能力、研发能力等领域升级改造的投入,增强整体竞争力;
引导企业加大重组合作、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零部件产业开放发展.力争用3-5年的时间,建设与整车(机)发展相适应、更加完善的本地零部件配套体系,并扩大对外配套和出口规模,增强我市汽车、机械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二、工作原则 实施零部件升级改造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协同、资源共享三大原则. 政府引导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制订和实施操作性强、推动作用明显的政策和措施,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企业协同原则:与整车(机)企业、零部件企业充分沟通和协商,力求在政府、整车(机)企业、零部件企业间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进工程的实施. 资源共享原则:充分利用和整合政府现有的平台和政策资源;
统筹协调整车(机)企业优势资源;
积极借助国内外专家和咨询机构的智力资源, 降低提升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三、总体目标 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进一步提升,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研发能力明显改善,基本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研发型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实现与整车(机)协同发展,把柳州市建成西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汽车、机械产业集群. 数量指标:力争到2020年,全市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62%,工程机械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70%,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关键工序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达60%. 产业结构目标:传统汽车发动机、变速器、电子电器等关键和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比例大幅提升;
零部件整体研发和制造水平明显改善,总成―部件―零部件专业化制造体系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基本实现本地化配套,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体系基本形成. 工艺装备目标:零部件企业工艺装备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一级供应商和二级骨干供应商在冲压工序基本应用连续自动冲压工艺,机加工工序数控化加工设备和工艺得到广泛应用,焊接工序大规模采用机器人(手)自动焊接和在线检测,涂装工序基本实现机器人自动喷涂,装配工序基本实现柔性装配和自动在线检测.
四、重点工作
(一)明确零部件配套体系提升重点和方向,分类指导提升 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东风柳汽)、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柳工集团)为主导,分别对本企业零部件配套体系进行梳理.按扶持本地企业自主提升、鼓励本地企业重组合作提升、引入外地企业本地化配套完善提升等三个方向列出企业名录,明确提升重点领域和方向.政府有针对性的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大引导和扶持;
对三大配套体系有重大提升作用的事项,采取 一事一议 ,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市工信委,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工集团.第一个单位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组建提升平台,拓展提升范围和领域 1.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工集团、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西汽车集团)、广西方盛实业有限公司(简称广西方盛实业)、柳州上汽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柳州上汽变速器)六家企业为主导,成立零部件六大提升平台,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提升工作.在企业范围上, 六大平台要覆盖自身配套体系本地所有的一级配套商,有条件的要扩展到二级骨干供应商.在提升内容上,从单一领域的指导或培训,扩展到企业诊断咨询、生产工艺指导、生产现场管理、企业管理体系构建、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人力资源提升等领域.(市工信委,各有关企业) 2.依托柳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柳州汽车检测有限公司等现有公共平台资源,组建零部件提升信息网络平台、公共培训交流平台、公共试验检测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对全市零部件企业提供信息交流、培训、检测试验等方面的公益性服务.(市工信委,市质监局、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三)借助外部专家资源进行提升 1.开展诊断和咨询活动.聘请国内外汽车领域的专家或咨询机构,组成专家顾问咨询团队,对本地需提升的零部件企业进行全面诊断和咨询.(市工信委,市人社局、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2.开展咨询后的提升试点工作.对有代表性的企业,请专家顾问咨询团队制订专门的提升方案,并组成专家团队进入企业现场指导改进和提升.取得实效后,通过现场会等形式推广.(市工信委,市人社局、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3.开展零部件技术交流活动.不定期邀请外部专家或咨询机构(企业)专家,开展零部件制造前沿技术或新技术应用讲座、技术交流活动.(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四)营造加快本地零部件企业生产系统集成改造的良好环境 整合零部件企业自有资金、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政府财政扶持资金、装备系统供应商设备出资、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等多方资源,筹集资金加快对零部件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的全面系统改造.设立柳州市汽车机械零部件产业发展基金,并积极争取自治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进入,拓宽零部件提升资金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零部件装备提升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设备融资租赁,缓解企业项目资金压力.对贷款利息和担保费用的补贴,引导金融机械信贷资金投向零部件技术装备改造提升项目.(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金融投资集团)
(五)加快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体系建设 促进整车企业与主要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和生产配套,重点加大对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招商引资和培育,力争实现本地化配套.加大对本地企业开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扶持,积极开发生产适合新能源汽车的车身和底盘结构,充分利用车身、饰件、塑料件、冲焊件等现有配套体系,实现为新能源汽车本地化配套.(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投促局)
(六)加快零部件基础配套体系建设 着力打造铸造、锻造、电镀、标准件等基础性的产业配套中心,完善配套环境;
积极培育发展轻量化材料、新型环保材料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基础配套水平.(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投促局)
(七)鼓励零部件企业重组合作 充分发挥整车企业的配套资源和信息资源优势,制订鼓励零部件企业重组合作、技术合作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和鼓励零部件企业通过重组合作、技术引进方式进行改造升级.(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投促局)
(八)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和研发投入 1.加快零部件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选择汽车、机械行业中具备一定比较优势的领域为突破口,重点扶持1-3个企业(领域)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奖励由事后奖励调整为事中补助和事后奖励;
鼓励零部件企业创建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授牌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 2.加大对零部件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扶持,将企业创新和研发补助资金重点向汽车(机械)零部件企业的倾斜.(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九)推进政企合作 充分利用政府现有的科技创新、培训服务、两创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集中优势资源推进零部件企业提升工程.鼓励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内外有实力的机构合作,借助外部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充分利用整车企业、大总成零部件供应商可共享的优势资源,共同推进零部件企业提升,从而推进整车(大总成供应商)与零部件企业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落实好柳州市现有引入人才优惠政策;
根据零部件企业提升工程需要,对重点拟引入的人才,经企业提出,部门初审后,可通过 一事一议 制订优惠政策,以增强柳州市引入人才的吸引力.(市人社局,市工信委、市科技局) (十一)鼓励职业教育服务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支持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1.加快公共实训基地重大项目建设.对公共实训基地汽车检测维修、机械(智能)制造等重点实训项目建设资金和设施设备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财政补贴资金应与国家、自治区投入资金相配套且持续有保障.鼓励零部件生产企业参与基地实训工厂建设,共同投入资金、管理和技术,合作研发零部件和技能培养项目,共享人才和培训资源,使公共实训基地真正成为服务零部件研发、小批量试验生产、新工艺实验定型、技术交流和技能人才培训的孵化基地.(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委) 2.扶持零部件企业建立高技能培训中心和大师工作室,立足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以技能大师为项目(工种)带头人,传绝技、带高徒,为零部件企业培养技能骨干,为技术研修、创新、教学改革等提供交流平台.费用由自治区及市就业资金补贴.(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委) 3.鼓励企业专家、职业教育学校老师双向交流.支持企业专家到职业学校授课,学校老师到企业实地学习.每年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1-2批的短期双向交流学习、挂职锻炼.对企业通过柔性引进方式(如短期聘用、共同开发、培训等)引进的学校高端人才(教授级及以上)所需费用,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委) 4.鼓励零部件骨干企业推行新型学徒制订单培训工作,鼓励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根据就业需求和自身培训能力,招收定向委托班(1-2年),开展工学结合的双元制教学,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就业率.费用由自治区及市就业资金补贴.(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委) (十二)支持企业走出去 鼓励零部件企业为外地整车(机)企业配套.对企业开拓外地整车(机)企业所产生的准入费用、产品开发和试制费用等给予适当补助.扩大零部件出口.落实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相关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