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于世美 | 2019-12-26 |
第九章
第七节 作者及工作单位 ?宁夏中卫市中宁县长山头九年制学校 李春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中,电磁感应现象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它是学习发电机的基础,因而是科学内容教学的重点.
组织好"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的探究活动是搞好这部分内容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重点.发电机是电磁感应现象的一个重要应用,运用好挂图和组织好学生的"想想做做"是使学生了解发电机构造、原理的重要保证.本节在开头介绍了磁生电的发现史,并用一定的篇幅介绍了法拉第的生平事迹,同时也介绍了发电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磁生电的发现过程和发电机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和高尚品质.对"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教材安排为"探究",意在让学生经历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系列有关电和磁的原理与现象对电和磁的理解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特别已经学习"电生磁"的相关内容知道电和磁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有进一步深入了解电和磁关系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种知识基础和求知欲望. ?教学目标 ??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电磁感应的概念以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知道什么是交变电流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如何发电的.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在发电机上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物理学对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电磁感应是磁生电的实质也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之所在.因此对电磁感应及其产生条件的理解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发电机是对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际应用对发电机工作原理的理解需要把电磁感应基本原理与发电机的构造及工作流程联系起来对初中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对发电机工作原理的理解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 教学过程
1、质疑诱思,提出问题 (1)(多媒体课件显示奥斯特实验)复习提问: 这是什么实验?它说明了什么? (2)逆向质疑: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利用电可以产生磁,那么,反过来利用磁能否产生电呢?(学生猜想、思考、讨论......) (3)如果要设计实验来探究磁能否产生电,应选择什么器材,你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讨论交流:根据探究目的需要磁铁、导线;
控制电路的开关;
检验是否有电流的电流表.)
2、实验探究: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问题:要观察导体在磁场中能否产生了电流,应怎样组成电路? 师生共同讨论,设计电路.教师组织学生分组,领取所需实验器材,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一个小竞赛,比一比,谁最棒.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适当引导:导体应怎样放入磁场中呢?是平放?还是竖放?是静止?还是让它运动?……有些方法学生暂时没发现的,教师可补充演示. 组织讨论:(1)还有哪些方法能获得电流呢?这些方法有什么特点? (2)获得电流的条件有哪些? 利用模型模拟演示"切割磁感线运动".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让学生加深对导体是否"切割了磁感线"的理解,并在黑板板书,突出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的几何关系 实验完毕,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回顾实验,并完成设计的实验表格(如下图样表),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获得电流的条件. 磁感线方向 导体运动情况 电流表指针偏转 电流有无 竖直向下静止不动 竖直向下 竖直向上 向左 向右
3、归纳概括:电磁感应现象 师生归纳概括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 引导学生分析电磁感应现象中能的转化情况:需要用力移动导线,消耗了机械能,获得了电能,实现了机械能向电能的转化. 介绍法拉第的生平事迹以及这个伟大发现的深远意义,给学生以科学精神的教育,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努力学习.
4、深化拓展 组织讨论: (1)如果不是闭合电路的导线切割磁感线,在导体中能否产生电流?导体两端能否产生电压呢? (2)上述实验中,如果导体不动,磁体运动,情况又怎样呢?动手试试 (3)动手做做:教师拿出四驱车小马达、手电筒的小灯泡、导线等器材,用绳子使马达转动,观察能否使小灯泡发光.鼓励学生上讲台动手试试,实验操作简单,生动有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同时为下一节课"发电机"的学习留下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5板书设计
七、磁生电
1、电磁感应现象:(英国 法拉第)
2、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
3、发电机 ①原理:电磁感应现象 ②基本组成:转子和定子、铜环、电刷
4、交流电:方向和强弱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电流.频率:50Hz
5、电动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6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也很抽象,只要跟上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抓住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以及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的关系:"磁感线方向不变时,导体运动方向变,感应电流方向也变."来理解、来分析,就不难理解发电机的原理.这就要求学生做好探究实验,找到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