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NaluLee | 2019-07-29 |
为提升全市环境质量,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根据《国家环境保护 十二五 规划》、《广东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十二五 规划》、《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圳市人居环境工作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人居环境形势
(一) 十一五 工作回顾. 十一五 期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以治污保洁工程和污染减排为抓手,加强污染治理,严格环境监管,优化经济发展,建设生态城市,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期间,获得首届 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国家首批 臭氧层友好城市 等荣誉和称号,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市.
1、积极促进环境与经济双向优化,绿色增长效益明显.针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体系和节能环保产业,每平方公里产出4.77亿元GDP,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为0.494吨标煤(2010年不变价)和20.3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13.39%和40%,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严格环保准入, 十一五 期间否定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占到受理环保审批项目的约7%,有效地把住污染的 入口 ;
淘汰制革、造纸和水泥等传统污染行业,印染行业基本退出;
对龙岗河、坪山河和观澜河等重点流域实施环保限批,对电镀、线路板、养殖等重污染行业实行优化升级改造. 十一五 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GDP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大幅下降,2010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较2005年减少23%和50%,超额完成国家、广东省下达的减排20%和32%的目标.
2、稳步开展国家生态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出台《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和《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以国家生态市创建为载体,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我市实际,制定发布 深圳市生态街道 、 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 等标准,完成 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的制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了经验.广泛开展生态区、生态街道、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社区等不同层次的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盐田、福田、南山、罗湖4个区通过国家生态区考核验收,其中盐田区为华南地区首个 国家生态区 ,福田、南山区获得 国家生态区 授牌.截至2010年底,全市建有 深圳市生态街道 49个, 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 3个, 深圳市绿色社区 305个.
3、全面推进污染综合整治,环境质量稳中有所好转.一是以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截至2010年底,全市建成并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18座,处理能力306.5万吨/日;
建成自然循环处理设施、生物飘带、水质净化设施等水质改善工程9项,处理能力51.7万吨/日;
建成湿地工程、快渗系统13处,处理能力21万吨/日;
建成污水管道总长约3600公里;
建成污泥处置设施4座,处理能力约1590吨/日.二是以电厂废气和机动车尾气控制为重点,全面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市12.5万千瓦以下小机组全部关闭;
主要燃油电厂机组完成 油改气 改造;
全部6台燃煤发电机组完成烟气脱硫装置安装;
妈湾电厂1#、2#机组完成低氮燃烧器改造.2007年7月起新车上牌全面执行国Ⅲ排放标准;
2010年9月起轻型汽油和重型燃气车执行国Ⅳ排放标准;
2011年1月起全面推广使用国Ⅳ油.三是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妥善处理固体废物.全市建成并投入运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9座,其中卫生填埋场2座,垃圾焚烧发电厂7座;
建成危险废物预处理基地和安全填埋场、医疗废物焚烧处置中心各1座.通过上述努力,我市总体环境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01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6天,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4、有序启动宜居城市创建,城市宜居生态水平明显提高.制定实施《深圳市宜居城市创建工作方案》,全面开展宜居城市创建活动.共有65个社区获得 广东省宜居社区 称号,4个项目获得 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 ,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中水雨水综合利用项目获得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完成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任务,培育、建设梅山苑等一批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侨香村、深云村等示范项目大量运用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节能门窗等先进技术.全面推进绿道网建设,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深圳绿道网体系.截至2010年底,建设省立绿道总长335公里,并实现全线贯通,完成广东省下达目标任务的112%;
高标准完成特区管理线梅林坳-长岭陂段、深圳湾滨海休闲带、华侨城自行车道等不同级别的绿道示范段建设.基本生态控制线内严格土地利用和建设项目管理,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 森林、郊野公园―市政公园―社区公园 三级公园体系,全市拥有各类公园683个, 公园之城 初具规模.积极推进生态风景林、林相改造和沿海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十一五 期间,完成建设生态风景林7万多公顷,林相改造922公顷.到2010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4平方米.
5、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人居环境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市政府机构改革设立人居环境委,对涉及人居环境的建设、住房、水务、气象等部门实行归口管理联系,在探索建立健全大部门体制和部门协调机制上先行一步.制定实施《深圳市人居环境工作纲要》,明确人居环境工作的理念、目标和主要任务,为统筹推进全市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纲领性文件和行动依据.制定和修订《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等5部环保法规规章,在若干领域、若干方面开展环境立法创新.探索制定绿色金融、绿色采购、绿色保险等系列环境经济政策,激励和约束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和升级改造.创新环保监管执法手段,形成高额罚款、吊销排污许可证、公开忏悔和承诺、舆论曝光、有奖举报、部门联合监管、刑事拘留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执法威慑体系.将干部考核制度改革和环境保护机制创新有机结合,创新性开展每年一度的环保实绩考核,使之成为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领导干部政绩观、推进人居环境工作的 指挥棒 .
(二) 十二五 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 时期是国际国内环境与发展面临深刻变革、环境与发展关系重塑重构的重要时期,是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的战略转型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绿色经济和环境保护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发展战略机遇的制高点.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环境保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中国环保新道路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纵观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深圳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处于重要的大有可为期,应顺时应势,抓住机遇,全面开创人居环境工作的新局面.
1、区域一体化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务院颁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广东省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订《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省政府印发实施《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珠三角区域环保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合作层次和合作机制向纵深化拓展,将有力地促进各城市之间合作治污、同步治污、联防联治.深圳与周边城市加强界河及跨界河综合治理,建立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控体系,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共同打造珠三角优质生活圈,使我市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置于区域的格局、借助区域的合力,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市的区域污染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保障.
2、特区一体化注入了持续的内在动力.国务院批复同意深圳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为消除我市环境 二元 现象、促进环保一体化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特区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将全面推进人居环境规划一体化、环境监督管理一体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环境安全保障一体化.加快推进特区环保一体化进程,将有效地破解长期以来原特区内外环境保护投入不均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环保执法标准不统
一、环境管理体制不协调等问题,有力地促进全市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和同质提高,不断提升全市人居环境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3、发展新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根本保障.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后的第一个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迈向更高的发展层次,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发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创新发展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和谐发展建设民生幸福城市,以低碳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出创造 深圳质量 的新理念和新标杆,实现从速度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从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转变,为人居环境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内在保障,未来的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将更加注重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紧密结合、牢牢依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谐社会构建、民生幸福城市建设,形成高层次、多方位、立体式的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新格局.
4、大部制改革奠定了健全的制度保障.国务院颁布《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深圳要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市政府机构改革突破传统框架,将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资源利用、公共服务相融合,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