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棉鞋 2013-10-22

后一个 之 代词,指他们.D项,前一个 以 连词,不译;

后一个 以 是介词,把.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之后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将近三十年 B.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 ???????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礼法制度的不止一例 C.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 ???????然而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 D.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 ??????按照他先前所说的那样去做 答?案:A 解?析 A项,句中 摧抑顿挫 ,不得志的意思,没有得意的意思. (4)请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答?案: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 解?析 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 曰 乎 于 而 之 也 矣 焉 耳 则 这些关键词.该句中, 夫谔谔非幸也 是判断句,中间要断开. 彼不为 而此为之 前后分句各有主语 彼 此 ,且是陈述对待天下事的两种态度,并列关系,中间要断开. 倡者一人 随者十人 结构对称,分句各有主语,中间要断开.【评分标准】 / 为必断, // 为可断可不断.断对两处得1分,断对四处得2分,全部断对得3分.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纯甫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 B.作者认为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当以报效国家为乐. C.文章批评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D.吴纯甫关于天下事的见解,常常令作者震惊,并且深有感触. 答?案:C 解?析 C项, 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此项内容.只是感慨士大夫们取得功名之后就忘本了,风气渐渐衰颓.并非 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 (6)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根据第二段,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从不同角度概括吴纯甫的形象特点. 答?案:博学多才/奖掖后进/忧国忧民/高瞻远瞩/泰然自若/风神潇洒……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答题范围是第二段,要求用三个熟语概括吴纯甫的形象特点.先阅读理解第二段内容,抓住能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形容词以及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事情来概括. 自负瑰玮 表明他有才华;

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 表明他奖掖后进;

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 表明他忧国忧民;

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 表明他高瞻远瞩;

揖让进退自若也 表明他泰然自若.【评分标准】从不同角度作答,写对一个得1分. ②作者认为,吴纯甫在44岁时参加会试不算晚,是 真遇 .请根据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先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践行以前的想法,会对国家大有裨益;

先生能以一人之力引领更多同道之人扭转士风颓靡的局面,共同保持天下的好形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答题范围是最后一段,最后一段译文:当初,先生和我议论天下事,我总是对先生充满恭敬,又对所论之事深有感触.我认为当权者如果都能像先生那样以天下为本心,国家就可以太平无事了,然而先生没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如今先生有机会了,能够按照以前所说的那样去做,(带来的效果)就好像饥渴的人有了饮食一样.迎合世俗的人恭敬顺从(不敢直言),持守公正的人直言争辩.直言争辩,(对于个人来说)不是好事.但是天下的事,那个人不做这个人做,一个人倡导,十个人跟从,那么本来就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随).如此共同保持天下的好形势,君子又认为这是世道莫大的幸运.所以我说先生(如今中举赴京会试)不能算晚,像先生这样可以说是真的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那些庸碌无为的人,即使很早就得到了高官显爵,但每天在朝廷中一味地顺从,不敢争辩,我不认为他是真遇.于是写下这篇序文作为与纯甫的赠别.【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视合理程度给分.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