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雨林姑娘 2013-10-31
图书馆之念 徐振泽 吉林省图书馆在新址开馆了,至此,与我一起走过60多年的朝阳区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和吉林省图书馆这三座图书馆,都搬进了新馆舍,走进了新时代.

这是发展、是改善,也是必然.但不知为什么,我却像父母被生活条件更好的兄弟接去享福、像孩子去国外深造一样,明知是好事,却从心底涌起对过去、对往事的怀念. 我在长春市长大,读小学时,位于西安大路与建和街交汇处的朝阳区图书馆就在我家附近.这是我走进的第一座图书馆,也是我接受启蒙教育的另一个课堂.用现在的眼光看,这座图书馆很小很小,好像与当下有些家庭的居住面积差不多.图书馆只有两个房间对公众开放,一间大的是阅览室,小的当借阅室.阅览室里摆着两张宽宽的桌子,桌子两侧又各有一排条凳,供人们阅读时使用.房间周围除了门窗占去的位置,其它地方都摆放着杂志、报纸.报纸用夹子夹好,挂在报架上.杂志则一册压着另一册的一半,面对读者,摆在几个顶天立地的架子上. 在我的记忆里,这座小图书馆总是人满为患,特别是星期天,阅览室里根本没有空座,很多人只好将带去的马扎支在地上,手里捧着书报,聚精会神地阅读.那时,多数家庭都承受不了订一份报纸的开销,甚至连收音机都没有,为此,很多人都是下班、放学后,到图书馆来阅读当天的报纸或近期的刊物.我有个邻居,家中只有小两口,女的是教师,我叫薛哥的男人在工厂上班,他俩都喜欢读书看报,下班后总想往这个图书馆跑.起初,薛哥每当去图书馆后就跟媳妇扯谎,说单位有事,才没能回来做饭.不料有一次被随后走进图书馆的媳妇发现了.媳妇没打扰他,但回家后问他干什么去了,薛哥仍谎称单位有事,直到媳妇把他蹲在哪个角落,看的什么杂志都说了出来,薛哥才"认罪"告饶.好在薛哥干的也不是什么坏事,媳妇当然可以原谅.但从此以后,他家订下一个规矩,就是按一三五或二四六轮流去图书馆,另一个必须回家做饭.星期天则两个人一起过去,在里面泡上半天. 当时这个图书馆的书不借给我们这些小学生,所以我们只好央求父母,以他们的名义办借书证.但有的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说啥也不给办.好在我的父母还算开明,让我有了将小说借回家阅读的条件.当时借书的过程挺有"学问",首先要在借阅室那一排排的小抽屉里,在下面用铁棍穿着的卡片上查找自己要借的书.因为不知道这些书是否已被别人借走,所以如果借一册书至少要找三册书的书名和书号备用,否则就可能轮到自己办借书手续的时候,因为书已借出而重新找书排队. 在这个小小的图书馆里,我读了我的第一本中篇小说《小象波波的故事》,50多年后,我还记得这本书的情节,并且过于滞后地写出了读后感《难忘"小象波波的故事"》,发表在中国作家网上. 当时,只有一百多平方米的区图书馆,就是我遨游的海洋、仰望的高山,就是让我放飞理想的地方.在读过《曲艺》杂志后,我写过快板书.在读完某一期《电影文学》后,还曾经给一部电影剧本的作者写过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所有这些虽然都石沉大海,而且现在回想起来还有点脸红,但从那时起我的确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上中学以后,我有了办借书证的权利,于是,便走进了与"孝子坟"毗邻的长春市图书馆.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院里古木参天,屋宇雕梁画栋,朱门又高又宽,连下面的门槛都须高高抬腿才能跨越.在这里,我读了我们该读并且能读到的书,而且在市图的陪伴下,从少年走进老年.此间,市图书馆也从原址搬到了位于同志街的新馆.可能因为我读书读得特别执着,十多年前,我连续两年被评为"长春市图书馆的优秀读者",受到了表扬和奖励.此刻,在省市图书馆里已经可以找到我的文章和专著. 相对奇特的是,我的作品居然跨学科地分别发表在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一些文学刊物上,这种情况如果在我身边没有几座综合图书馆是不可能完成的. 省图书馆开馆了,幸运的是新址距我家不远.我也知道,近年因为有了比图书更快捷便利的媒介,致使图书馆虽然比以前好了,但来此看书的人却反而少了.但我还是愿意享受图书馆里那种只能听到书报被翻动的静谧,喜欢那淡淡的墨香,所以我一定会继续与之为伴. (作者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