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旋风 2019-07-30
授课章节

第一章 专业班级 语文教育 授课题目 1949-1976年文学思潮 课时安排

2 教学目标 1.

掌握50-60年代文学运动过程及文学创作 2.了解 文化大革命 十年文学创作 重点难点 重点:50-60年代文学运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难点:政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作业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代文学 并不仅是在单纯时间意义上使用,而是关涉着复杂的意识形态性与历史性. 在50至70年代的大陆地区,对文学的 当代 命名意味着关于特定当代性的预期与规约,即由社会政治的主导力量所驱动的取代资产阶级文学、建设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想象与规划.

一、第一次文代会――文艺新规范的确立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 第一次文代会 )召开.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即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为工农兵服务.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规范确立.

二、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1对《武训传》批判;

2对萧也牧的批判;

3.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

4对胡风的批判.

三、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文学的突围 1956年

5、6月间,中央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当代文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 解冻 和新异色彩 作为一项文化政策, 双百方针 具有明确的限度和前提:第一, 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毕竟要成为阶级斗争的武器. 第二,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是人民内部的自由 , 这是一条政治界线,政治上必须分清敌我. .

四、文艺政策的调整与左倾文艺思潮的恶性发展

(一)文艺政策的调整――纠正左倾思想 影响:文艺创作有了新的繁荣,理论工作出现新的活跃气氛.

(二)左倾文艺思潮的恶性发展

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建构 50至7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作为一种主流创作方法、艺术形态和文学理论被提倡,同时也具有改造与重塑作家的世界观、美学观的特殊意义. 它在当代的根本指向是一种关于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新文学形态的构想,包含着非常鲜明的理想色彩与乌托邦意味. 当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其实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规范机制,成为文学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 十年文学思潮 文化大革命 ,全称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始于1966年5月,终于1976年10月.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政治运动,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灾难,中国文学因此前所未有地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一、 文革 的发生及发展 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经毛泽东多次修改的《

五、一六通知》,决定设立以陈伯达、康生、江青为主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1966年5月25日,北大哲学系党总支书记聂元梓等张贴大字报《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人民日报》6月2日以《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为题全文发表.

二、 黑八论 ―― 文革 期间的文艺理论 1966年2月2日至20日,江青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秘密召开了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炮制出《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 《纪要》的主要内容包括: 文艺黑线专政 论、重新组织文艺队伍、破除对30年代文艺的迷信、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等十条内容,并点名批判了一大批文艺作品.

三、革命样板戏运动 1967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之际,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 交响音乐 《沙家浜》在北京举行会演. 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八部作品被正式确定为 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 ,通常也称作 八大样板戏 . 样板戏 的产生,是长期以来激进的政治文艺思潮达到顶点的产物,是以革命性、阶级斗争学说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文艺构造与设计的结果,是当代 典型论 文艺实践中的最典型作品.

四、 文革 时期主流文学思潮的特点 第一,极端政治功利主义. 第二,极端乌托邦空想色彩. 第三,极端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自闭意识. 第四,高度严密的组织化实践型态.

五、文学与文学界的浩劫 第一,正常的文艺组织与工作全面瘫痪甚至停顿. 第二,建国后涌现的歌颂新社会与革命历史的重要文艺作品,几乎无一例外被宣判为毒草,强加上种种罪名,大张挞伐. 第三,彻底、粗暴地否定古今中外的优秀文艺成果,包括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产生的现代文学. 第四,大批优秀作家惨遭迫害. 授课章节

第二章 专业班级 语文教育 授课题目 50年代、60年代小说 课时安排

6 教学目标 1.了解50年代、60年代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 2.了解革命历史题材与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 3.掌握《创业史》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4.掌握《青春之歌》的主要内容及艺术风格 5.了解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本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难点:要求学生理解本时期的政治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作业请你谈谈对《青春之歌》中余永泽的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

(一)创作方法: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二)创作题材: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

(三)创作成就

1、一批有一定艺术价值,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作品出现,新的创作群体出现.

2、作家以自己的创作,以各种方式曲折艰难的影响和抵制着左倾的政治思潮和对文艺的干预.

(四)本阶段文学的缺陷:文艺政治化、题材单一化、手法简单化、形象扁平化、作家非专业化

一、农村题材小说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这一观念建国后基本未变.这决定了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对象的创作将长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中心任务之一.建国以来,以侧重表现农村生活的代表性作家主要是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李准、王汶石、浩然等.作家关于农村、农民的个人文化情感,必需与政治责任统一起来.这决定了当代农村小说明朗向上的审美基调,鲁迅式的沉郁凝重、沈从文式的田园牧歌都不合时宜.明朗向上的美学并不排斥因反映 严酷 且 复杂性 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而呈现出的严峻和紧张.

二、革命历史小说 以长篇为主的革命历史小说,是当代文学中影响广泛、成就较高的一个方面. 革命历史小说的两种类型. 一是以历史容量的广阔性、时代精神的纵深感为主要目标,呈现宏大叙事形态的革命史诗小说,代表性作品有《红旗谱》(梁斌)、《红日》(吴强)等,以及杨沫的《青春之歌》;

二是较多吸收传统演义小说叙述方式的革命传奇小说,《林海雪原》(曲波)、《铁道游击队》(知侠)、《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敌后武工队》(冯志)、《烈火金刚》(刘流)等,这些小说通俗活泼,可读性强,以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和脸谱化人物塑造见长.

第二节 《创业史》《青春之歌》

一、柳青和他的《创业史》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的《创业史》(1960)是当代农业题材小说的新的标志性作品,当时一度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 史诗性 、 纪念碑 式作品. 《创业史》严格按照阶级分析、两条路线斗争的观念来提炼主题、组织材料、设置人物关系、安排情节发展.但同时也在政治框架中比较充分且自然地融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细腻的人物刻画. 柳青说: 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出来. 蛤蟆滩的互助合作实践, 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一次成功的革命,而不是以任何错误思想指导的一次失败的革命. 围绕梁三老汉和梁生宝的评价,当年曾引发争论. 梁三老汉比梁生宝写得好,概括了中国几千年来个体农民的精神负担. 梁生宝身上存在着 三多三不足 的局限性: 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政治上成熟的程度更有点离开人物的实际条件);

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

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三多'

未必是弱点(有时还是长处),'

三不足'

却是艺术上的瑕疵. (严家炎)

二、杨沫和《青春之歌》 杨沫(1914-1995,生于北京,祖籍湖南湘阴 )的《青春之歌》(1958)演绎了知识分子(革命的非主流力量)如何走向革命的曲折而必然的道路. 与朱老忠的 性格发展史 的构思逻辑相一致,《青春之歌》是通过林道静的 青春成长史 来展开的. 小说采用左翼革命文学的 革命+恋爱 的模式,把林道静的情感生活与革命性成长融合在一起,通过她与 胡适派 分子余永泽、共产党人卢嘉川和江华之间爱情抉择,形象地昭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应走的正确人生道路.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个成长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地主阶级家庭的出身和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的教育,生母的悲惨身世和异母的非人虐待,使她有可能成长为革命者,但历程又非常艰难.作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描写了她向无产........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