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ubingb | 2014-07-02 |
两节心理课的主题或者说切入点都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如
第一节课对"父母唠叨"的探讨),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 2.确定心理课主题后,选用恰当的呈现方式来表达这一主题事关这次心理课是否能达到其预期的目标.
第一节课中,以由学生演出情景剧的方式再现了父母对孩子唠叨的场景,所有学生的情绪都被这熟悉的情景调动起来了,参与的积极性更高. 3.无论是在某次活动后还是在某些学生发言后,教师及时准确地总结都特别有助于课程主题的升华. 心得二:这两节心理课可能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再探讨和商榷的地方―― 1.每节课最后学生们商讨出的各项措施中,可能有一些并不具有操作性,或者说操作性不强.这样的措施,教师是不是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改进或者干脆剔除呢?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就某一问题提出解决之道后,教师是不是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追踪学生们使用这些措施的情况和效果呢?这些反馈将是这节课的延续,使这节课的效果更加深入人心;
即使在追踪过程中,发现某些措施的漏洞或其他新问题,这也是一种成长,至少大家知道了,原来在大家预想中的好办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那么,以后我们在作出什么结论的时候是不是会更加地慎重,或者是促使我们以尽可能多的角度考虑问题呢? 心得三:心理课归根到底是由教师组织和实施的,心理教师的素质关乎一节心理课成功与否. 1.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起码要以负责任地心态走进课堂、面对学生. 2.及时地总结和积累经验对一位心理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 3.心理教师也不能只学习和具备心理学知识,广博的知识面和宽阔的眼界有助于心理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能有更多的切入点和学生建立联系. 心得四:成为一名优秀的心里教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