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2015-04-15

2、产业集聚(产业集群) 国内外有些学者视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为两个概念,也有人将其等名之,在本文中由于研究的重点不同(主要探讨的是专业化产业区,而此部分主要是将这一概念与专业化产业区相比较),笔者将二者视为一个概念,以下使用产业集聚这一概念. 克鲁格曼(1991)认为产业集聚是建立在递增收益和简单的金钱外部性基础上的集聚和产业活动的集中;

Arthue(1998)认为,当假设递增收益,历史的积累或路径依赖和区位的 锁定 时,产业活动可能的结果是地方化集聚;

而波特(2002)给产业集聚了一个定义,认为它是指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的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现象;

我国学者王今(2004)认为产业集聚是一种区域组织形式,是指生产同类产品的若干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的现象.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产业集聚除了专业化产业区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区域性、集聚性、一定的资源依赖性之外,还有更强的柔性分工协作体系以及丰富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

3、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鉴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资源禀赋型专业化产业区是产业集聚的初级形态,而后者是前者发展的逻辑方向.资源禀赋型专业化产业区更强调对于某一种特定资源的依赖,其区域内企业之间生产的往往只是同一种类的产品,产品有很强的同质性.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聚集是一种简单的拼盘,它们之间更多的是竞争而非合作关系.并且其产业链条较为单一或者其他的产业链相当薄弱.而产业集聚更像是一种中间组织,区域内有众多的产业链,形成了上下游相互需求的关系.企业之间形成高度专业化分工,彼此相互依赖.而且他们在区域内部更多的是合作而非竞争,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与溢出效应.而本文所说的质的飞跃也就是如何从简单的资源禀赋型专业化产业区演化至高级的产业集聚的过程.

三、理论回顾 关于专业化产业区的生成理论,国外初期的主要有马歇尔(1920)的外部性、韦伯(1929)的因素聚集、克鲁格曼(1991)的收益递增和自组织以及Magnus Holman (1998)的专利作用和Aldo Romano(2001)的组织接近等.这些研究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专业化产业区的范畴,与本文的研究范畴有所不同. 国内学者傅允生(2005)认为,专业化产业区的生成主要缘于地域资源禀赋,即地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互动关系与协同效应.与特定的地域资源及其配置方式相联系,具有多因素综合与多样性特征.进而将专业化产业区的生成分为了3个方面:(1)自然资源条件下的专业化产业区,即其地域自然资源禀赋与地方产业发展指向的内在联系,构成了地方产业聚集的初始条件;

(2)人力资源禀赋条件下的专业化产业区,即地域人力资源禀赋在产业聚集方面起了主导作用,并指出这种地域人力资源禀赋主要是指地方企业家群体与专业劳动力群体;

(3)社会资源禀赋下的专业化产业区.即被定义为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源在诱发产业区生成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最终,他将专业化产区的生成理论以函数的形式表达了出来,Z=F(D), D=f(y1,y2,y3)其中Z为专业化产业区的生成,D为地域资源禀赋,y1为自然资源,y2为人力资源,y3为社会资源.而郑亚莉(2003)认为专业化产业区生成的根本原因涉及到原始生产组织的各种行为,主要分为原发型专业化产业区和嵌入型专业化产业区.原发型主要强调专业化产业区的生成对于区域内资源的原始依赖,更侧重其形成的自发特点.而嵌入式则主要强调专业化产业区形成的外部力量,更侧重于外力(如政府规划)的推动作用.金祥荣,朱希伟(2002)却认为专业化产业区兴起的历史逻辑为产业特定要素的空间聚集,将产业特定性要素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生成看成是该产业的专业化产业区兴起的历史起点.并且他们将这些特殊的生产要素分为产业特定知识,技术工匠与产业氛围. 关于专业化产业区的演化理论,不同的学者又有不同的路径选择.傅允生(2005)认为专业化产业区的演化层次与逻辑关系为:地域资源禀赋为第一层面;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