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向日葵8AS 2015-06-22

还与孔祥熙等开办中美贸易公司等企业,分别任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等职.他参加了上海纱布交易所的筹建,并设恒大纱号作为交易场所.由于聂氏企业的发展,他成为工商界的风云人物,1920年,当上了上海总商会会长和全国纱厂联合会副会长,成为中国民族实业家的突出代表. 聂云台居士中年研习佛法,拜谒印光法师,窥得佛法大乘精义,又由佛入世,于

1942、1943年间,撰写《保富法》一书,在上海《申报》上连载,激荡时人之心.数日之间,上海各界捐献助学金四十七万余元之巨.柳亚子等各界名流纷纷响应,一时传为佳话.他在书中道破人生真谛,勘透财富本源.书虽名为 保富 ,实则叫人舍财为善.劝告世人应懂得散财布施,修福修善.惟有深信因果,培福开源,懂得惜福,爱惜福报,宽大心量,才是保福保富的最好途径.印光大师、柳亚子等佛门高士撰文力荐,叹其为劝诫人心的绝妙好文. 上篇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我住在上海五十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发财以后,有不到五年、十年就败家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了的.我记得与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有的做官,有的从商,都是煊赫一时的,现在已经多数凋零,家事没落了.有的是因为子孙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

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大约算来,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现在家产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实在是难得一两家了. 不单上海是这样,在我的家乡湖南,也是一样.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中兴时代的富贵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总督巡抚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镇大人的有五六十家,到现在也已经多数萧条了;

仅剩下财产不多的几户文官家庭,后人还较好.就我所熟悉的来说,像曾、左、彭、李这几家,是钱最少的大官,后人比较多能读书,以学术服务社会:曾文正公的曾孙辈,在国内外大学毕业的有六七位,担任大学教授的有三位;

左文襄公的几位曾孙,也以科学专业而闻名;

李勇毅公的孙子辈,有担任大学教授的,曾孙也多是大学毕业;

彭刚直公的后人,十年前也有在上海做官的.凡是当时的钱来得正路,没有积蓄留钱给子孙的心,子孙就比较贤能有才干.其余文官钱比较多的十来家,现在后人多数都已经萧条了;

武官数十家,当时都比文官富有,有十万、廿万银两的,各家的后人,也是多数衰落了;

能读书上进的,就很少了. 我家与晚清中兴时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数都是世代相交的关系,所以各家的兴衰情形,都略有所知.至于安徽的文武各大家,以前富有丰厚的,远远胜过了湘军诸人,但是今日都已经凋零败落,不堪回首了;

前后不过几十年,传下来才到了第三代,已经都如浮云散尽了.然而当时不肯发财、不为子孙积钱的几家,他们的子孙反而多优秀显达.最明显的,是曾文正公,他的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时候只有两万两银子;

除乡间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间房子,也未曾买过一亩田地.他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定价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

每张盐票的票价二百两,后来卖到两万两,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两;

当时,家里只要有一张盐票的,就可称为富家了.而曾文正公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

在他逝世后多年,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若是当时化些字号、花名,领一两百张盐票,是极其容易的事情;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