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黎文定 2015-07-22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2课时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提供者:吴捷建

2012、

03、06

一、课前预习: 1.

中华文化的内容有哪些?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2.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有什么特点?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3.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存在什么关系? (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4.中华各民族的民族文化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什么是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什么意义? 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6.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二、深化理解 归纳 正确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它体现在三个方面: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2)独特性: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古代科学技术等显示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民族性: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③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警示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原因是其具有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在于它在世界文化中能够独树一帜和独领风骚,在于其明显的区域性和鲜明的民族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误区 不同的民族,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没有共性可言. (1)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但是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3)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注意 中华文化不能等同于中国各民族文化. (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3)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文化. 深化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体现了文化的区域性. (1)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联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渐趋融合,共同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拓展 如何理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在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荣的意识,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中国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历史. (2)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早在西周时期,中华先民就具有文化心理的自我确认.到了近代,中国人更自觉地认识到:中华之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而且非一血统之种名,实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3)今天,我国56个民族亲如一家,共同发展.华侨华裔的文化脐带仍然与中华母亲血肉相依,他们一刻也未曾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