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yn灬不离不弃灬 2015-11-29

写你所熟悉的'

.我承认文学是时代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文学毕竟是文学,它本身应该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舒巷城说: 创作的泉源来自生活,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是一件反映人生的艺术品,所以最重要的是生活积累. 李辉英说: 小说不但反映社会现实,还可以转移社会风气. 夏易说: 我始终认为文学反映人生这一点是对的.我小说中所有人物都是综合性的.例如《少女的心声》中的女主角,她代表那个时代,那个阶层的少女.至于《变》中的女主角,她代表另一种环境的产物. 这些看法,反映了香港作家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第二,提倡作家要有真情,敢于说真话,富于同情心.舒巷城说: 我认为先有人,然后才有文章,文章是表现作者人格的,写文章作诗,首先要诚恳,讲的是真话,写出来的东西才有内涵,……所以首先要有人格,有感而发,然后才有文章,没有了真诚,文章就虚伪了,读者一下子就辨别出来. 司马长风说: 文学是情意的表达.文学应该抒情,那是应有之义.我对'

情'

的看法,与儒家思想很有关系.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并不是圣人道德教条要人遵守,而是从'

情'

字而来.所以我很注重这个'

情'

字,我以为'

情'

是艺术和道德的根源. 第三,提倡文学的表现形式要单纯朴素,达到 没有技巧的技巧 的最高境界.舒巷城说: 有些批评者显然把单纯和简单两个概念混淆了,单纯并不等于简单,单纯是有很丰富的内涵的,诗和文章要写到单纯,那要相当高的功力,单纯本身也是一种美 .又说,有些年轻作者 以为堆砌一些美丽的词藻,就叫做有文采,应该说还未了解写文章的难处.追求文章的所谓文字美,只是形式主义,是没有灵魂的.象鲁迅、茅盾、巴金等大作家写文章就十分朴素,不事雕琢,但隽永耐看,如得天然,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正有文采的.夏易说:形式必须与内容结合适当,混成一体.因此,不同的题材,便自然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文章本天在,妙手偶得之 .这句话中的 天 字,指的就是最高的艺术修养. 香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如从 五四 以来算起,大致有四次浪潮:第一次,是

20、30年代,以侣伦、张稚庐等为代表的早期的本土作家的现实主义浪潮;

第二次,是抗战至40年代末,以茅盾、夏衍、萧红、戴望舒等为代表的大陆来作家为中心的抗战文学浪潮;

第三次,是50至70年代,以叶灵凤、李英辉、司马长风、曹聚仁、舒巷城、曾敏之、海辛、夏易等为代表的南来作家与本地作家共同形成的现实主义的浪潮;

第四次,从70年代后开始,由第二代大陆南来作家白洛、东瑞、陶然、彦火、原甸、张思剑、王一桃、黄河浪、陈娟、王尚政等为代表的的新的现实主义浪潮,他们在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对香港文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香港现实主义的文学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香港的社会改革与文学革命.香港早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刊物和文学作品,对封建思想制度和维护其旧思想的旧文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暴露,热烈歌颂了自由民主的思想,这无疑对香港的社会改革和文学变革是一种催化剂;

50年代以来,产生了许多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如侣伦的《穷巷》、曹聚仁的《酒店》、舒巷城《太阳下山了》、梁锡华的《香港大学生》等,这些作品描写了战后和当代的香港社会风貌,表现了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社会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在现实主义文学潮流的推动下,创办了一批文学期刊,团结和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的现实主义作家,创作了一批比较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对香港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单是50年代后创刊的影响较大的现实主义刊物,就有《文艺世纪》、《文艺伴侣》、《海光文艺》、《南海文艺》、《海洋文艺》等.经常为其撰稿的包括何达、夏炎冰、紫珩、潭秀牧、叶灵凤、严重、侣伦、吕达、黄蒙田、范剑、吴其繁、艾芜、萧铜、林迪等.他们的作品,多写中下层的小人物,揭露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现象,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侣伦反映抗战生活的《黑丽拉》、《无尽的爱》、反映战后初期香港生活的《穷巷》;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