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iong447385 | 2016-06-22 |
(二)不同贸易国关注安全卫生项目重点的差异造成色牢度不合格率较高 色牢度是我国强制性技术规范中重点关注的项目之一.从内在质量检测情况来看,色牢度不合格率是2011年进口服装在"安、卫、环"项目中不合格率最高的项目.从材质上看,不合格主要集中在棉、麻、粘纤、莫代尔、莱赛尔等纤维素纤维及毛、丝等动物纤维;
从色彩上看,不合格样品主要为黑色、红色、蓝色等深色纺织品;
从染色工艺和织物结构看,涂层/植绒印花面料、牛仔布及天鹅绒织物容易耐干摩擦色牢度不合格.
(三)生产成本压缩及原料采购控制不当造成pH值不合格现象突出 2011年度进口服装产品的pH值项目不合格现象也比较突出.不合格产品多来自于意大利、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出现pH值不合格的可能原因:部分生产商为降低成本,购买不合格面辅料进行生产,或是减少必要的水洗(中和)工序.部分生产商安全卫生意识薄弱,没有对服装的pH值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购买面料时只重视纤维含量、花色、质地等,而疏忽了其安全技术指标.同时由于生产商缺乏必要的检验和把持手段,在投产之前,没有对面料的安全技术项目进行检测.部分生产商过分信任面辅料供应商,而面辅料供应商又缺乏有效管理,对面辅料质量缺乏有效检测.从面料来看,其主要成分为天然纤维素纤维,往往易出现pH值偏高的情况,这与该类纺织品的加工工艺控制不当有关.
(四)不正确信息易误导消费者,伤害消费者的知情权 纤维含量的明示是企业向消费者传达产品原料成分的直接方式,如果纺织品服装的实际纤维含量与产品标注的纤维含量不相符,即在商品贸易过程中构成了客观上的欺诈行为.在2011年的检测结果中,纤维含量不合格率也是相对较高的,不合格情况在多组分服装中尤为突出.分析其不合格原因:一是存在贸易中的商业欺诈,以次充好,将低性能、低价值的纤维标为高性能、高价值的纤维,误导消费者和欺骗国内客商;
二是面料生产商在纺纱时出现配比误差,出厂时未经严格检验;
三是中文标签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误,或是与其它产品的吊牌搞混,出现吊牌与耐久性标签上成分标注不一致的情况;
四是标注了主体大身面料的成分,却未按照GB 5296.4的要求标注其它面积大于15%的部分.
三、进口服装产品检验监管工作建议
(一)完善检验监管工作规范和标准 2011年,进口服装纳入目录监管,但作为新开验商品,进口服装的各种操作规范都处于起步阶段,加上如今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使我们时刻面临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许多工作规程都亟待制订、修改和更新.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进口服装检验监管标准依据和工作规范的动态管理,更好地完善进口服装检验依据,提高进口服装检验监管工作质量,提升检验监管基础管理水平.
(二)完善不合格货物处理制度 对于不合格进口服装目前主要采取整改、销毁和退运等几种处理方式,但不合格货物涉及的货主多、范围广、品种杂,且进口商品很难对生产商进行最终追溯,收货人又可能由于代理繁多而查找困难,因此对于不合格货物的后续处理工作也成了重点难点问题.建议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不合格货物的处理制度,落实对不合格进口服装的对外索赔机制和预警通报机制,促进国外生产商和供应商对产品质量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