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颜大大i2 | 2016-09-20 |
同时,地名学著作的篇幅也越来越宏富,一百卷《太平寰宇记》中的地名渊源解释超过两千处,二百卷的《舆地纪胜》则超过三千,假使一千三百卷之巨的《大元大一统志》能完整保存至今的话,则其地名渊源解释数量很可能在
五、六千处以上.另一方面,地名学规律的总结却相对较少,无论是宋代的五部地理总志,还是元代的 一统志 ,抑或宋元笔记、《通鉴》胡注,既没有《水经注》那样丰富的地名学思想,也没有《元和郡县志》那样众多的地名命名规律的继承与总结,局部领域虽有创新,总体进展却不太显著.这两个方面说明,宋元时期的地名学在承袭秦汉以来优良传统的同时,又开启了明清及其以降注重个体的、局部的地名研究的风习,实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
六、明清时期的繁荣鼎盛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地名学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郭子章著成了我国第一部专门解释地名渊源的著作《郡县释名》,顾祖禹以个人之力完成了不朽之作《读史方舆纪要》,李兆洛主持编成了第一部历史地名词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既产生了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又培育了重于考据的乾嘉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明编《大明一统志》的基础上,清代三修《一统志》,其中最后成书的《嘉庆重修一统志》质量最高?,从而成了历史地名的渊薮.考据学派对历代地名沿革、定位、地名典籍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的考证与研究,从而把传统地名学推向了顶峰.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清人治学重于考据,征实多而空论少,对地名沿革、地名渊源、地名定位、地名读音、地名用字等方面贡献尤著,然于地名命名与更名规律的归纳相对贫乏,理论总结的起点更低.这正是传统地名学的一大特点.直到时代进入了民国,地名学理论才有所建树,这种状况才有所改观. 现代地名学依其发展的性质可划分为民国年间的确立、1949年后至 文化大革命 前的成长发育和 文革 以来迄今的成熟三个时期.
一、?民国年间的确立时期 地名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十九世纪后期首先在欧美诸国发展起来的. 晚清以降,因受欧风美雨的熏陶,西方先进的地学知识逐渐传入中国,其中翻译西方地学著作是主要的传播渠道之一.据研究,清末翻译和出版了三十八部外国自然地理学著作和四十三部外国人文地理学著作?,从而引进了一大批汉语的学科新名词,如 地文学 、 地势学 、 人生地理学 等,但未见有 地名学 一词.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地学知识继续输入中国.据目前所知, 地名学 一词最早出现于1928年正月初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综合英汉大辞典》中,该书第2747页将英文toponomy译成汉语作 地名学 . 民国年间中国现代地名学的确立,主要表现在地名学理论的探索、地名分类的阐述、地名辞书的编纂、统一地名译名的讨论四个方面,在这些方面有所建树的学者有金祖孟、葛绥成、徐松石、钱穆、臧励、刘钧仁等先生.
二、成长发育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迄于 文化大革命 开始前夕,地名工作和地名研究获得了新的发展,地名学步入了良好的成长发育时期,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颁布了一系列整顿和管理地名的批示和规定、清除对邻国含有大国沙文主义和外国人强加于我的地名、更改了一批带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性质和以人名命名不适宜保留的地名、更改了53处字面生僻难认难读的县级及其以上地名、对19处容易引起混淆的异地同名进行了调整、制定了若干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字译音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