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喜太狼911 | 2019-08-29 |
连通器的规律 演示:连通器内盛有液体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水面的高低关系后演示:①给课本图10―22所示装置中灌水,使玻璃管升高、下降或倾斜;
②给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容器组成的连通器演示仪中灌水. 规律:同种液体在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分析连通器中水面相平的原因 设想连通器下部有一液片AB,分析AB液片在液体不流动时两侧受到的压力和压强. 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① 液体不流动时,AB处于什么状态? ② AB左右侧面的受力情况怎样? ③ AB左右侧面承受的压强多大? ④ AB所在处液体的压强多大? ⑤ AB两侧面所处的液体深度有什么关系? 设液片AB的面积为S,左、右两管内水深分别为h左和h右,由于液体不流动,即液片AB左、右两面所受二力平衡,这两个力同作用于液片AB上,则左、右两管中的液体对液片AB的压强相等;
因为两管中是同种液体(即液体密度相同),只有两管液体深度相等,压强才能相等.即h左=h右,所以左、右两管液面总保持相平. 同样,装有同种液体的多个容器的底部相连,只有液面相平时,才能保持液体处于静止状态.连通器原理的实质是压强平衡. 知识外延:如果连通器里装的不是同种液体,液体不流动时,两边的液面是否还是相平? 船闸 首先讲述船闸就是一个巨大的连通器,根据连通器的特点,船只在修筑了大坝的江河中航行,必须修建船闸. 然后介绍我国三峡工程中的葛州坝的二号船闸(参看彩图2,葛州坝二号船闸和它的人字闸门). 出示船闸活动挂图,讲述船闸的简单结构和船只从上游经船闸航行到下游的过程(讲述时,请同学看清 闸门 和 阀门 的位置和它们的开闭情况,明确船闸就是一个巨大的连通器). 归纳本课内容 本课要求同学们了解连通器(可复述一遍连通器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连通器的应用比较广泛,请同学们课后多观察,进一步了解连通器的应用,船闸就是应用连通器道理,它是利用小道理解决大问题的一个好例子. 课堂练习 如果船要从下游经过船闸到上游,请同学们说一说它的简单过程,着重讲明 闸门 、 阀门 开、闭顺序.
一、创设情景: 老师介绍:对门房屋装修,想在墙上画一条水平的线,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学生设计,教师作简单评价. 老师继续介绍:负责装修的师傅看到地上有一根透明的橡胶管,于是利用橡胶管很快在在墙上画了一条水平的线.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讨论,教师和学生一起演示一次.
二、问题探究: 【提出问题】 橡胶管里两管中的水面什么情况下才是在同一高度? 【猜想假设】 由学生讨论猜想:(可能有以下一些猜想或更多的猜想.) ①管子要一样粗;
②两边管子要竖直;
③管子下部要连通;
④管子上端要开口;
⑤管里要装同一种液体;
⑥管里的液体要静止不动;
…… 【设计实验】 根据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分组进行实验. 【讨论交流】 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交流讨论并总结出: 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连通器里装同一种液体,在液体静止不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是相平的.(教师并演示一下.) 【分析论证】 分析时可引导学生按下面的思路进行:在U型管底部中间沿竖直方向取一 假想液片 面积为S(如图,因为液体不流动,液片也静止,→液片处于平衡状态→液片两侧受到的压力相等( ),又因为S相同→液片两侧受到的压强相等( ),根据液体内部压强公式 ,当管中装有同一种液体时,→两管液面高度相等( )→两管液面相平.
三、实际应用: 【实际应用】 让学生谈谈哪些地方用到了连通器. 锅炉水位计、茶壶、船闸. 利用《船闸》的课件重点分析一下船闸的工作原理. 全世界都关注能源问题,水力是一个重要能源.我国河流水力资源丰富,可以拦河筑坝,以提高水位进行水力发电.放映葛洲坝影片. (1)欣赏一首毛主席的诗词《水调歌头》,这首诗反映了伟大领袖的宏大构想.今天,他的伟大构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利用长江三峡丰富的水资源构筑拦河大坝,提高水位,用于发电及灌溉农田(播放 三峡工程 的录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提出问题:但是,构筑拦河大坝,提高水位,造成上下游水位相差极大,那么又如何保证船运的畅通呢?大家想办法,怎样才能蓄水与通航两不误? (3)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设想后映出船闸示意图,讲解船闸就是利用小道理解决大问题的一个好例子,知道下行船通过船闸时阀门、闸门的开闭顺序.然后教师播放录像,让学生在头脑形成整个连贯的过程. (4)提问船从下游经过船闸向上游时,船闸的阀门、闸门的开闭顺序又该如何?学生充分思考,发言,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播放录像. 新修改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哪些特点 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
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 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当然明显提高. 未来在设计中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如何做到科学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