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kr9梯 2017-09-08

应当'

与'

事实'

的根本异质性恰恰是事实本身得以确立的前提,二者互为规定.对Descartes和Wittgenstein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在这样一个 是与应当 ,事实与价值的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一个在幕后发生的视角转换,即人从世界中脱出,成为独立的 主体 的过程.人外在化于世界及其秩序,因而人与世界的关系不能够由这个世界的内在秩序得到保证,而必须依赖于人对事物的外在控制. 是与应当 问题是人成为主体的所带来的先天不足. 自然法学说的变革是上述过程在道德哲学领域的直接反映.人性对于神性的独立使得道德性不再依赖于上帝的意志,而同时事实与价值的分离又使得世界本身去除了一切价值因素,因此道德性就陷入一种模棱两可的尴尬境地.道德哲学家致力于建立一种并非古典目的论的自然秩序,但却无不陷入矛盾.Hobbes揭示了,对暴死的恐惧赋予了人以自然权利,使得人奋起反抗周围的世界,从而人得以成为主体,只有在这个视角下,事实才可能出现, 是 与 应当 的二分才成为可能.最终,现代人得以依靠工具理性控制着整个事实世界.但恰是这个事实世界,却否定了现代人的出发点:作为自然权利的逃避暴死的诉求.Spinoza已经彻底背离了Hobbes的立场,他首先以事实为基础,通过必然性建立起一个自然秩序,在这个秩序中最大的德性就是和理性保持一致.但是必然性这一理性确立世界秩序所依赖的假设,却被Hume无情地摧毁. 因此我们又回到Hume的思想,我们注意到在Hume关于 是与应当 的论述与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正是现代思想中根本矛盾地体现:他试图在事实上,为道德性确立一个真正的基础,最终却不得不承认,这一确立是不可能的. 应当 纯粹只是一种虚构.因为他认为可以作为牢固基础的经验事实,却是道德虚无主义的深刻根源.越是强调经验事实,越是强调科学方法,就会越深地陷入道德虚无主义之中.Hume开功利主义之先河,用功利思想取代一切自然秩序,认为整个社会秩序都建立在功利之上.这种思想在给予道德性一个可见基础的同时,却更加加深了道德性的危机. 引言 通常被称为 是与应当 问题(the Is-Ought Problem,以下简称IOP)的那个问题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如下:从 是 中能否推出 应当 ?如果能,那么如何?如果不能,那么这个 应当 从何而来?使得问题(question)成为问题(problem)的二难处境看来在于,我们既不能指出 是 与 应当 间的恰当联系,又不能在这种联系之外安置这个 应当 .但是,这一看来如此明确和根本的问题是否仅仅是一个表面的问题(question),而它在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揭示出真正的问题(problem)所在的同时,又以同样的形式将其遮蔽起来?这种形式是否已造成对真正的问题的歪曲,而这种歪曲恰恰是真正的问题所产生的致命后果?如果我们仍然将这一问题及其形式视为理所当然的,我们难道不正像一个人用有盲点的眼睛去看盲点之所在一样,只会一无所获,而看不到任何解决问题的希望吗? 按照某种被广泛接受,而又很少被意识到的观点,事物的本质就蕴涵在其起源之中.如果我们弄清楚了一件事物是如何产生的,也就知道了它究竟是什么.最早的哲学家们正是用这种方式进行思考的.如果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那么它正由此表明它自身是哲学思考的本质所在.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回到最初的问题的发生地,也就能够澄清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何处.并且在哲学上,对问题的澄清往往正是对问题的解决本身.因此,这场漫长而艰辛的思想之旅将从IOP问题史上最早的一个路标开始:David Hume. 一 预备讨论 1.对Hume文本的标准解释及其问题 在标准的思想史中,IOP的首次提出要归功于在Hume《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中一段被广为征引的经典论述:这段论述在一切相关的争论中处于核心地位.据认为:Hume对这一问题作了最清晰,最经典,也最为人熟知的表述,无论是赞同者还是反对者,或是别出心裁的解释者都要首先从Hume出发,围绕着Hume的论述而展开.因此征引Hume的经典论述对我们的探讨是一个再合适也不过的入口.我们将看到,尽管这段文字业已被引述过无数次,但是其根本洞察的深度却使得它从未沦为陈词滥调,而一直保持着激发思想的活力. 该引文出自《人性论》第三卷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