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南门路口 2017-12-13

三、炭疽防治技术规范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和控制炭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炭疽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和控制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的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依据本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综合判定. 2.1 流行特点 本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及人对本病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草食动物最易感,其次是杂食动物,再次是肉食动物,家禽一般不感染.人也易感. 患病动物和因炭疽而死亡的动物尸体以及污染的土壤、草地、水、饲料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炭疽芽胞对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其污染的土壤、水源及场地可形成持久的疫源地.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感染.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吸血昆虫多、雨水多、洪水泛滥的季节. 2.2 临床症状 2.2.1 本规范规定本病的潜伏期为20天. 2.2.2 典型症状 本病主要呈急性经过,多以突然死亡、天然孔出血、尸僵不全为特征. 牛:体温升高常达41℃以上,可视黏膜呈暗紫色,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呈慢性经过的病牛,在颈、胸前、肩胛、腹下或外阴部常见水肿;

皮肤病灶温度增高,坚硬,有压痛,也可发生坏死,有时形成溃疡;

颈部水肿常与咽炎和喉头水肿相伴发生,致使呼吸困难加重.急性病例一般经24~36小时后死亡,亚急性病例一般经2~5天后死亡. 马:体温升高,腹下、乳房、肩及咽喉部常见水肿.舌炭疽多见呼吸困难、发绀;

肠炭疽腹痛明显.急性病例一般经24~36小时后死亡,有炭疽痈时,病程可达3~8天. 羊:多表现为最急性(猝死)病症,摇摆、磨牙、抽搐,挣扎、突然倒毙,有的可见从天然孔流出带气泡的黑红色血液.病程稍长者也只持续数小时后死亡. 猪:多为局限性变化,呈慢性经过,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在宰后见病变. 犬和其它肉食动物临床症状不明显. 2.3 病理变化 死亡患病动物可视黏膜发绀、出血.血液呈暗紫红色,凝固不良,粘稠似煤焦油状.皮下、肌间、咽喉等部位有浆液性渗出及出血.淋巴结肿大、充血,切面潮红.脾脏高度肿胀,达正常数倍,脾髓呈黑紫色. 严禁在非生物安全条件下进行疑似患病动物、患病动物的尸体剖检. 2.4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必须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 2.4.1 病原鉴定 2.4.1.1 样品采集、包装与运输 按照NY/T561 2.1.

2、4.

1、5.1执行. 2.4.1.2 病原学诊断 炭疽的病原分离及鉴定(见NY/T561). 2.4.2 血清学诊断 炭疽沉淀反应(见NY/T561). 2.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见附件1).

3 疫情报告 3.1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者疑似本病的动物,都应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4 疫情处理 依据本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做出的综合判定结果可做为疫情处理依据. 4.1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疑似炭疽疫情报告后,应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检查,采集病料送符合规定的实验室诊断,并立即隔离疑似患病动物及同群动物,限制移动. 对病死动物尸体,严禁进行开放式解剖检查,采样时必须按规定进行,防止病原污染环境,形成永久性疫源地. 4.2 确诊为炭疽后,必须按下列要求处理. 4.2.1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点:指患病动物所在地点.一般是指患病动物及同群动物所在畜场(户组)或其它有关屠宰、经营单位. 疫区:指由疫点边缘外延3公里范围内的区域.在实际划分疫区时,应考虑当地饲养环境和自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以及气象因素,科学确定疫区范围. 受威胁区:指疫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4.2.2 本病呈零星散发时,应对患病动物作无血扑杀处理,对同群动物立即进行强制免疫接种,并隔离观察20天.对病死动物及排泄物、可能被污染饲料、污水等按附件2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