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静看花开花落 | 2018-04-05 |
4 Effect of time on gold adsorption by carbonaceous rock 时间/min 实际含碳量/mg 炭吸附金量/μg A/(mg・g-1) R/%
2 8.8 22.09 2.51 3.6
5 8.7 19.75 2.27 3.2
10 8.8 18.92 2.15 3.1
15 8.7 21.92 2.52 3.6
20 9.0 22.14 2.46 3.6
30 9.0 22.68 2.52 3.7
60 8.6 23.22 2.70 3.8
90 8.5 22.53 2.65 3.6 相关文献报道[13-14],在炭吸附的初始阶段,氰化金的吸附速率由薄膜扩散控制,速度较快,接近平衡时吸附速率由粒子扩散控制,吸附速率非常慢.从表4数据可见,吸附时间2 min时,吸附量与5~30 min的相近,验证了相关报道.炭吸附容量随着时间的继续延长,吸附量增加缓慢,60 min达到最高值,继续增加时间,吸附量稍降,可能是吸附达到平衡后解吸出少量吸附金,也可能是测定数据的波动.为了保证有充分的吸附,吸附时间取1 h. 2.2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移取25 mL含金溶液(24.58 μg/mL)于锥形瓶中,分别称取0.1 g左右炭质岩D,pH≈10,静置吸附1 h,吸附量和吸附率见表5. 表5 温度对炭质岩吸附的影响 Table
5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gold adsorption by carbonaceous rock 温度/℃ 实际含碳量/mg 炭吸附金量/μg A/(mg・g-1) R/%
15 8.8 10.3 1.17 1.68
20 8.8 15.4 1.75 2.51
30 8.9 19.1 2.15 3.11 从表5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炭质吸金量增加.尽管吸附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不利于吸附的进行,但可以加剧分子的热运动,增大金离子与炭表面的碰撞机会,而吸附量总体上很小,放热作用的影响极微小,起主导作用的是分子的热运动,综合结果是温度的升高有利于炭质吸金量增加. 2.3 天然炭质对不同金络合离子的吸附能力 分别移取25 mL氰化金溶液(5.5 μg/mL,pH≈10)和金的碘―碘化钾溶液(4.1 μg/mL)于锥形瓶中,各称取1 g左右炭质岩D,静置吸附1 h后测定炭中吸附的金量,计算吸附量和吸附率,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含金体系中天然炭质对金的吸附能力 Table
6 Adsorption capacity of gold by natural carbon in different system 体系 实际含碳量/g 吸附金总量/μg 炭吸金量/(mg・g-1) R/% 氰化体系 0.086 92.10 1.074 66.982 碘―碘化钾体系 0.085 7.36 0.086 1.780 表6表明,氰化金体系中试验所用炭质岩对金的吸附量是碘―碘化钾体系的12倍.表明天然炭质对[AuI4]-和[Au(CN)4]-的吸附量不同.这里,炭质的孔径大小是一样的,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AuI4]-的离子半径要大于[Au(CN)4]-,而大半径的含金配位体吸附相对难些. 2.4 铜、氯离子对炭质吸附金的影响 有文献报道,椰壳炭对金的吸附量受铜、氯离子含量影响,天然有机炭吸附金是否也有此现象,需要通过试验来证明. 分别移取9份25 mL金氰化液(24.58 μg/mL),分别加入
0、
5、
10、
20、
30、
50、
100、
300、500 μg铜离子,每瓶加入0.1 g左右炭质岩D,反应结束后测定炭中吸附的金量分别为1.
91、1.
95、1.
93、1.
96、1.
94、1.
93、1.
92、1.
96、1.98 mg/g.可见,在上述试验条件下,氰化液体系中铜离子加入对炭质吸附金的影响不明显.这与金矿炭浸工艺中氰化液内铜与金在活性炭吸附过程中产生竞争吸附的现象不一致,这可能是天然炭质与活性炭间性质上的差别造成的,对此尚需进一步考查. 分别移取9份25 mL金氰化液(24.58 μg/mL),分别加入
0、
1、
10、
20、
50、
100、
200、
500、1
000 μg氯离子,每瓶加入0.1 g左右炭质岩D,反应结束后测定炭中吸附的金量分别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