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元素吧里的召唤 | 2019-07-31 |
创新体系建设是 科教兴鄂 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政府调控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振兴湖北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1. 发展现状 九五 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优先的战略地位,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创新环境日益优化;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产出稳步上升;
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提升. 1.1.1. 科学研究体系初具规模 湖北是我国重要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截止2003年底,全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5所,政府和高校属科研机构共647家,依托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建有国家级重点学科57个,省级重点学科76个,部委重点学科28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8个,科学研究中心2个,野外观测台站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各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7个.共有研究人员54500多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8人.截止2003年,全省招收博士后770名,出站人员385人,位列全国第四.1989~2001年,全省累计发表国际论文(SCI、EI、ISTP收录)13959篇,在全国居第5位;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湖北省国内科技论文数12045篇,居全国第5位.两系杂交水稻、水稻基因图谱、人体器官移植、Bt生物农药、鱼类转基因育种、光纤通信传输系统、GPS-GIS-RS一体化等研究已成为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优势领域.2002年,全省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775项,其中获国家科技奖19项,居全国各省市第4位. 1.1.2.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快速成长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2002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106.31亿元,其中来自企业的资金为60.68亿元,占到61.8%;
科技活动人力投入167732人年,其中企业106344人年,占到63.4%,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 2002年,全省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达16.45亿元,占到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0.74%,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6.21%.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快速成长.全省有科技活动企业397家,占企业总数的45.53%;
企业办科技机构254家,平均每1.5家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就有1家企业办科技机构.2003年,全省已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2家;
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开发机构60家,其中共建技术中心、研究院49家,共建研发实体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 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日趋活跃,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达1616个,职工总数130190人,年销售收入387.86亿元,上缴税金达25.01亿元. 1.1.3. 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湖北科技基础条件已具备较强的实力和保障能力.已拥有的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达5.1亿元,其中单价在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2450台.科技信息服务有了较大发展,全省共有独立的综合型科技情报文献机构14家,大专院校图书馆54所,拥有文献资源量突破10000万件,75个单位的195个学科文献收藏规模达到研究级,拥有各类数据库300多个,形成了以长江技术经济信息网、中国教育与科研网华中地区中心等为主的科技信息计算机网络.实验动物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武汉大学建成国内高校唯一的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3实验室),依托省预防医学科学院建立了湖北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武汉生物制品所、中科院病毒所的P3实验室已经国家检查批准投入使用. 以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风险投资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02年底,全省已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38家,其中7家为国家级创业中心,武汉市成为全国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试点城市,初步形成了以武汉为龙头的湖北沿江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
全省共注册各类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管理公司31家,注册资本近24亿元,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风险投资体系;
建有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其中省级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2002年开展咨询服务数千次. 1.1.4. 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日趋明显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汽车、化工、轻纺、建材为支柱,以武汉为中心,黄石、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鄂州等城市为骨干的沿江经济开发带.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五大支柱占工业利润的比重仍在80%以上.2002年,全省各类汽车整车年产36.4万辆,居全国第二位,汽车行业占湖北省机械汽车工业的比重已高达82.4%.冶金工业中,年钢产量已过千万吨,成为全国冶金大省;
化工、轻纺、建材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地位. 在高新技术领域,全省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与精细化工和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为核心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四大产业规模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份额已超过70%,围绕特色和品牌产品的聚集效应初步显现.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批准在湖北建设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葛店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武汉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863计划武汉・黄石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武汉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南湖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国家火炬计划谷城节能与环保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十堰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等,湖北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初步形成. 1.2 主要问题 面对科技快速发展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湖北科技人才多、科研开发水平高而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低的结构性矛盾日显突出,严重制约了湖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 区域创新供给与区域创新需求对接不畅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湖北创新资源的重要聚集地,也是湖北技术创新的主要依托力量.但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活动多以出成果为导向,以争取政府奖励、发表论文、著作为目标,离商业化应用有较大距离,而企业需求的创新成果则是工程化的成熟技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创新活动常常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错位. 1.2.2. 创新组织机制不健全,区域集成创新能力弱 科技资源单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分布在不同单位、部门的优势科技资源难以有效集成.科技活动创新以课题组为单元,规模小,以导师为核心的小作坊式的师生研究团队普遍,跨学科跨机构的协作交流合作少,创新效率低下,难以培育出重大创新成果.同时,创新活动通常以专业为主线,以学科建设为目标,科技资源分散在基础研究、高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各个环节,难以按统一的目标凝聚和集成相关创新活动,区域集成创新能力弱. 科技资源布局不均衡,闲置与短缺并存 武汉地区集中了全省科技人员的近90%,科技经费的75%,科技信息资源的60%,是全省科技资源聚集中心;
而其它区域的科技资源非常贫乏,尤其是占全省国土面积80%、人口总数70%的县区,科技资源堪称匮乏,加上科技人才外流和人才老化现象突出,县域创新发展问题十分紧迫.科技基础条件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布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突出,科技资源总量不足与大量闲置并存. 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不力 金融支持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决定性因素.湖北位于中部腹地,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原始资本积累少,加上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外资进入不多,区域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力度很弱.大量科技成果因为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不能在湖北得到转化,纷纷落户外地开花 2. 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和目标 主要功能 双向服务功能 一是湖北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大系统的重要支撑.在创新能力有优势和国家战略必争的领域,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立足高起点,形成区域国家科技创新高地;
二是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从服务于湖北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培育并强化战略重点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为实现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 集成创新功能 区域创新体系重要功能在于促进创新主体互动和科技资源集成共享,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促进区域创新各类创新资源的集成,打破不同所有制、机构、区域限制的围墙,建立新型创新组织机制,以重大产品创新为载体,加速培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