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我不是阿L | 2018-06-01 |
二、中德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科技创新合作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德两国稳步推进科技和创新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德两国于1972年建交,1978年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由此正式开启了两国科研领域的合作.此后的几十年间,中德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形式不断丰富、合作内容也不断深化.20世纪80年代,中德科技合作形式主要是一般性的信息和经验交流、组织会议活动以及互派专家团组.20世纪90年代起,通过共建一批合作伙伴关系和青年科学家小组,中德强化了项目合作、研究机构间合作,合作领域以自然科学和基础研究为主.步入21世纪,各种科研交流和创新合作项目日趋活跃,尤其企业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双方的合作层次和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在中德两国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开展了大量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构建了有效的沟通机制,形成了稳固的互信关系,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局面已经形成,为进一步拓展双方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中德两国政府在科研和创新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自1980年起,中国科技部与德国教研部定期召开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共同商讨联合支持的项目、措施和合作框架条件,截至目前已经举行了23次会议.在科技合作协定的基础上,两国又陆续签订了《农业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1981年)、《中德有关中国东北工业振兴领域科技合作备忘录》(2004年)等合作协议,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2011年,两国建立政府间磋商机制并实现常态化,连续举行了四轮政府磋商,并在政府磋商框架下签署多项合作协议.2014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成功访问德国,两国建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 创新 成为中德合作的重要内容.2016年,德国总统高克和总理默克尔先后访华,中德科技创新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 第二,中德两国产业关联日趋紧密,企业创新的双边投资快速增长.2015年,中德互为对方第四大贸易伙伴(不包括台湾、香港地区),双边贸易额达1568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德国企业持续在中国投资,逐步增加在华研发投入,不断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中国,在推动中国市场培育和产业技术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4年底,有8000余家德国企业在华投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239亿美元.同时,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宝马、奔驰、巴斯夫等德国著名企业在华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研发机构,拜尔化学在上海的研发基地甚至比在德国总部的还要大.近些年,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大幅增长,研发合作是中国在德投资的重点.根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报告,2015年中国成为在德直接投资项目数量第一的国家,项目达260个,创历史新高.国家电网、中车、华为、中兴、三一重工等一大批中国企业在德国建立研发中心,一批中国企业集聚海德堡建立中德科技创新园.中国在德企业普遍聘用德国人管理,立足德国市场,带动德国企业开拓中国市场,在合作中提升双方竞争力. 第三,中德区域合作热情日益高涨,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合作集聚区.伴随中德整体经贸和科技合作不断增强,中德地方层面的合作也日趋紧密,合作热情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省、州之间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江苏省与北威州、上海市与巴符州、浙江省与石荷州、河北省与勃兰登堡州等建立了友好省州关系,合作不断走向深化.同时,中国多地都在积极探索深化对德合作,集聚中德双方产业和创新资源,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对德科技创新合作集聚区,江苏太仓先进制造国际创新园和沈阳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中德合作园区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扩大. 第四,两国产学研机构不断对接,已建成多个科技创新合作平台,运行效果良好.在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框架下,中德两国在创新政策、水资源、电动汽车、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联合高校、院所和企业等多方力量组织了多个合作平台,加速推动了双方的科技创新合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斐然,得到双方政府首脑和科技人员高度赞赏.同时,中德高校和院所间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形式不断丰富.中国科学院与马普学会设立 青年研究小组 计划,支持青年人成长.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德国科学基金会双边合作渠道及共建的 中德科学中心 ,推动两国大学、科研机构、青年学者的合作.同济大学作为对德合作的传统阵地,不断发展和深化同德国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合作,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先后成立了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中德职教学院、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等培养机构,同德国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联合建立多个合作研发机构. 第五,中德科技人员交流日趋密切,逐步形成了紧密的人员交流网络.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