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lay | 2018-06-18 |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培养研究生,70年代逐渐建立了齐全的学科体系,80年代开始在若干重要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特色.21世纪以来,经过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重点建设,已经形成了以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热能工程学科平台、热科学与流体科学研究中心、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清洁煤技术联盟、国家能源煤炭洁净低碳发电技术研发(试验)中心等为支撑的创新性学科平台.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煤燃烧和能源低碳利用研究基地之一.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全国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现有7个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学科(二级学科).建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首批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其中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学科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近14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0人,教授42人,讲座教授1人,副教授57人.近年来,有2人次受聘为国家 973计划 项目首席科学家,有2人次受聘为国家 863计划 能源领域专家,2人入选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5人获得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4人受聘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1人受聘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讲座教授,1人入选中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 万人计划 ),1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人入选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人入选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2人获得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9人被评为教育部 新(跨)世纪人才 , 2人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3人获聘楚天学者特聘教授,5人授获聘楚天学者楚天学子.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并获滚动支持;
教育部首批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创新团队(
985 工程创新团队);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部分教师还被评为国务院学院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奖励专业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专家等.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传热强化理论与技术、工业余热回收和节能技术、电子器件冷却和航天器热控、微纳尺度传热与流动、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理论与应用、燃料电池热管理、建筑节能与太阳能热利用、煤和油燃烧污染排放机理与防治规律、湍流燃烧反应流体力学及其传热特性、高效低污染先进燃烧技术、燃烧检测诊断与优化控制、能源动力装置性能评价及故障诊断、多相流及传热强化、空间环境等极端条件下的燃烧和传热传质、生物传热大功率密度换热系统及器件、新能源及节能新技术、高效低污染及高功率密度发动机新技术、内燃机电控、制冷与超低温工程传热传质、热声转换、流体机械及工程中的复杂流动、大型火电和水电机组稳定性及状态监测等. 十五 以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2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二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八项,两项专利技术获得日内瓦国际博览会特别奖和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