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笔墨随风 | 2018-11-01 |
选择恰当内容,设计一节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案例.(作业如下) 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培养学生的数感.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培养数感要把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良好数感的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并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建立起联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对此作了说明: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
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
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
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也要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数学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知识的获得和反复的操练,贯穿始终的还有数学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如果说数学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条明线的话,那么蕴含在教材中的数学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方法就是一条暗线.教师要注意数学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的渗透,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有目的、有选择、适时地进行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方法.
一、数学模型思想的感知 数学模型思想由世界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 现实数学教育 观点得到国际数学教育界的普遍认同,也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这一思想表明,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的数学结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理解运用. 建立数学模型,是数学思考方法,是利用数学语言、符号、式子或图象模拟现实的模型,是把现实世界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求得解决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生形成数学建模思想的做法.即 情景的创设――知识的探索――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 来进行.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 例如:一年级8加几的一节课: ⑴出示主题图: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演示过程(先出示8棵树,再出示6棵树),发挥想像力,编一个有关春天的数学故事. ⑵同学根据故事内容列出式子:8+6或6+8,教师板书两个式子.并提问:你想怎样计算? ⑶学习8+6和6+8的计算方法(即进位加).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谁的算法多! ⑷小组派代表说算法: ㈠数小棒,从8依次数到14,或是6数到14. ㈡把6分成2和4:即8+2+4=14 ㈢把8分成4和4:即6+4+4=14 ⑸小结:计算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又快又准确地得出结果,无论哪一种办法都是好的. 这里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会做这道题,数学建模最关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考虑你或你的同伴怎样解决的,从中让学生得到一种方法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