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erise银子 | 2019-02-12 |
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以及热处理工艺控制,实现了铁素体相和奥氏体相共存,并兼备了两相各自的优点,如奥氏体不锈钢的优良韧性、焊接性,与铁素体不锈钢的高强度和耐耐氯化物应力腐蚀性能等,与同性能级别的奥氏体相比,明显降低了贵重金属Ni的含量 ,是低成本与高性能的完美统一.因此近年来作为可焊接的结构材料,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不锈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石油、化工、造船、造纸、海水淡化、交通运输、核电、桥梁、建筑幕墙等多领域得到成功广泛的应用.
1、双相不锈钢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双相不锈钢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法国人在1935年获得第一个专利.一般认为,截至上世纪80年代,双相不锈钢的发展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双相不锈钢以开始于美国上世纪40年代开发的329钢,该钢种的典型特征是含有较高的Cr、Mo,改善了耐蚀性,但由于含碳量较高(≤0.1%),因此焊接时会有碳化物沿晶界析出,导致耐蚀性降低,一般只用于铸件.期间各国都在降低碳改善焊接性开展了大量工作,开发了一系列新品种,如苏联的钛稳定型的1Cr21Ni5Ti、德国的1.
4582、法国的UR50(Cr21-Ni7.5-Mo2.5-Cu1.5)、日本的329J1(C≤0.08%,Cr25-Ni4.5-Mo2).1960年瑞典开发了著名的3RE60(00Cr18Ni5Mo3Si2),它是第一代双相不锈钢的代表钢种,焊接及成型性能良好,广泛代替304L、316L用作耐氯离子应力腐蚀的材料,但不足的是该钢种焊接热影响区极易出现单相铁素体组织,导致焊接接头的韧性降低,耐蚀性变差. 第二代双相不锈钢是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AOD、VOD等二次精炼技术的发展,使得超低碳(C≤0.03%)冶炼普及,同时N在不锈钢中独特作用的深入认识,大大促进了含N、超低碳双相不锈钢的开发应用,在此基础上,通过Mo、Cu、Si等耐蚀性元素的加入,开发了一大批性能优良、应用广泛的双相不锈钢.典型的代表钢种是瑞典SAF
2205、法国UR45N、日本的329J3L、329J4L等.其中,2205目前占双相不锈钢总量的70%以上. 第三代双相不锈钢一般也称之为超级双相不锈钢(Super DSS),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这类钢的特点是含超低碳,含3-4%的Mo、0.3%左右的N,部分钢种还加入Cu、W,此类钢具有优良的耐Cl-点蚀性能,点蚀当量指数(PREN=Cr%+3.3*(Mo+0.5W)%+16*N%)大于40.典型钢种有S
32750、S32760(Zeron100)、S
32550、S
32906、DP
3、UR52N等.与第一和第二代双相不锈钢相比,第三代双相不锈钢在耐腐蚀性能方面有很大的提高,不仅耐应力腐蚀破裂.同时也可以应用在海水环境中.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世界范围内的镍资源紧张,加上镍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使不锈钢企业纷纷寻找成本更低的新钢种,即开发新型节镍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如瑞典LDX2101(Ni含量在1.35-1.70%)、美国阿里根尼的AL2003,法国的UR
2202、新日铁的NSSC2120等,实现了成本与性能的完美统一,目前已在全球得到了成功应用,并倍受关注. 同时,在SuperDSS的基础上,通过增加Cr、Mo、N的含量(达到5000ppm),SANDVIK开发成功PREN超过
50、强度达到1000MPa的特超级双相不锈钢SAF2707HD、SAF3207HD,它们比6%Mo钢种的耐腐蚀性能更好,与Ni基耐蚀合金相当,用于温度较高的天然油气井、深海管线、海水冷却交换器等. 总之,双相不锈钢伴随着钢铁冶金技术的进步、资源高效利用认识的不断提高,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形成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