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ksr | 2019-09-05 |
原为偏僻山沟里的一位农夫,家贫,不曾读书.因笃尽伦常,义赴友难,乃见性明道.预知时代的大变革: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 创业 世界,将要结束;
人是公人,产是公产的大同世界,即将到来.于是乃四处奔走,大声疾呼:从此要换世界了!大同开幕啦!当时人多不解.父殁芦墓,更豁然贯通,澈悟了人生的真义,明白了人生什么是真正的苦,什么是真正的乐,苦怎样能解除,乐怎样能得来,从而立下 翻转世界,重立人根 的宏伟大志. 先生既不曾读过佛经道典,又未学过圣经贤传.生平讲道,完全是由躬行实践中生出来的.例如,由于悔过,顿愈疮痨,才发明性理疗病.因此,欲钻研其学说,必须对其生平事迹有所了解.三界、五行、四大界,是其学说的主体,指明了人生的正路与人生的归宿;
伦理家道,死心化性,是其学说的重点.阐明了尽人合天,了凡入圣的至德要道. 先生长时期生活在荒僻落后的山村,饱尝乡下人们的饥苦寒酸,尤其对家庭中的苦恼,更为深刻.经过数十年的体验了解,认识到家庭是人类繁衍的源泉,是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单位.古今中外的英雄豪杰,伟人哲士、以致平民百姓,无不生长在家庭里,欲生出好的子女,必须从家庭彻底转变;
欲家庭转变,就必须从夫妇作起,振兴母教,提倡妇女道德,建立新家庭.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家庭的问题.因此,先生一出山,就创办义务女学,打倒旧三从,力倡女子独立,讲究妇女道,这可说是他改建社会的开端.继而创办崇俭结婚(原称先天结婚)与储金立业,用以调和天地间的气血(人是天地间的气,钱财是天地间的血),作为改建社会,缔造大同的两大关键.夫妇为人伦之始,造化之基,故崇俭结婚是重立人根的基础;
公产是新世界的经济命脉和生活资源,故 立业 的本质,乃是通向大同世界的桥梁.二者实为 翻转世界 的有力措施. 先生风尘跋涉,劝世化人,四十余年,足迹遍东北及华北,信仰者千千万万,毁家兴学弃产淑世者,层出不穷.经常开办几千人的盛大讲演会,听众莫不欣然悦服;
年久沉疴,闻道而顿愈者,不胜枚举.自先生明道,从事社会活动起,逝世后,直至其事业解体止,历半个世纪.所创之事业,除女义学、会体和新农村之外,还设有性理疗病社、讲演社、安老所、怀少园、学田农场和工读学校等,总计不下千余处.先生体力衰弱的晚年,尤以身作则,极力倡导下达农村,集团过家,学会过穷苦生活.特别着重人们要认真实行,以防沾染城市浮薄之习,使性命伦理普及到广大乡村,树立净底家庭的典范,实现 立业世界自立人 ,从而培育了大同社会的雏形,时代的巨变,会有力的证明,这正是往大同世界 播民 呢. 先生从不认师傅,也不收门徒,更不排斥任何宗教.其讲道,往往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有的话是因人施教,所以不能都视之为普遍法则.例如:嫡庶道,便因时代的进展而失去意义了.但其学说的精髓与主体,是永远行之有效的.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我们平常人,讲到此为止,不讲治国;
但家齐国自治,身修家自齐,修身之要素,在诚意正心上 .这是先生曾明确指出的.因此,全部语录以尽性立命伦理家道为主要内容.教人从立身做起,而后立命,而后立德.对人世要看假了,但对道却要行真了,故亲自培育了各方面的榜样,如丈夫、媳妇、姑娘、老太太、娶女婿、新家庭、认母奉养以及不挣钱、不立业的志界人等榜样,其用意是多么深远啊! 先生办女学、 创事业,从不凭籍任何权势,因此恳切的告诫后学说: 我们事业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治已而不治人,托底就下,不假半毫的势力啊, 这句话乃是我们劝世化人极其重要的一条纪律. 三界、五行、四大界,三者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互渗透的有机统一体.三者与伦理之间,也同样是相互为用,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正确的运用三界、五行、四大界,才能尽好伦常,达到死心化性;
只有死贪心,化禀性,把伦常尽圆满了,方能真正达到三界合一,五行攒簇、四大界达通的地步.三界性心身,是人的生成来踪,要清除性心身的阴面,充实其阳面.某儒者问: 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告子言性无善无不善,究竟谁说得对? 先生说: 都对啊,性善,指天性说的;
性恶,指禀性说的;
性无善无不善指习性说的. 这简短的解答,却道破了几千年未有解决的疑案.先生经常教导后学要 去习性、化禀性、复天性 .世间纷纭复杂的事物,人们形形色色的思想,到底怎样辨别其是非真假,衡量其阴阳消长呢? 三界里的天命、宿命、阴命,乃是最好的识别和衡量的标准,所以先生教导人们 要止宿命、消阴命、长天命 . 四大界,志、意、心、身是四种不同的境界,扩充起来,宇宙万有,无所不包.先生说: 五毒(恨怨恼怒烦)了尽,就是因果了(是出身界);
贪心了尽,就是人间了(出心界);
意念了尽,才能超出天堂而登佛国了(超出意界而达志界). 这段话,是简明指出了如何了脱尘寰,直达圣域的基本纲领. 五行,是先生沿用了古代金木水火土五个代词,但在内容和用法上,却与古代所讲的五行,有所不同.而是重在化除五行性中气禀之偏,转逆为顺,化克为生,拨阴反阳.至于家道伦理,以至社会,也无不贯穿着五行,故不可与古代五行之说混为一谈.又如禀性、天命、宿命、立业、立命、立身、性命、先天等词的含义,均与前人讲的有所不同. 先生讲道多用乡言俚语,但却从这些浅近而朴素的语言中,讲出了继往开来的大道理.例如:不争、不贪、不怨人、找好处、认不是,这对于后学来说,是多么熟悉的话呀!这每一个字,都有千斤分量,它代表了最浅而又最深的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作起来却须要下很深的功夫啊!它不仅是尽性立命的要道,更是性理疗病的主要途径.在家庭来说,它是解决纠纷与苦恼的关键.例如,婆媳之间的摩擦,是家庭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恐怕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不太好解决的问题吧(是有根据的).那么丢开了找好处、认不是,再用什么办法,能突破这个难关呢! 人类在物质上满足之后,是否都生活得真正幸福,没有苦恼了呢?如果仍然有苦恼,怎样解决呢?尤其是家庭中的苦恼,更为显著,这都不得不在人们的自心上找原因了.况且,人们的贪欲和物质要求,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由财物上所造成的苦恼之外,还往往是因气火用事,彼此相怨,或性情不投,相互疑忌,造成反感与纠纷,甚至酿成一家人同室操戈.例如:夫妻反目,父子相争,婆媳不和,等等这就不能不在人们的自性中,找根源了.因此说,人们的环境与遭遇,多是个人心性的反照.总之,人们的痛苦与烦恼,一般的来说,不外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贪心,一是禀性.人的贪心,是无止境的,禀性各有所偏,而禀性的根住在心里,二者相互作乱,便给人们带来了无边的罪苦,轻则烦恼度日,病苦缠身;
重则无恶不作,身败名裂.因此,先生谆谆教导后学,要去私心,化禀性最后达到圆满天性.惟有性天之乐,方是真正的乐.况且带着私心的人,又怎能进去大同世界呢?这并不单纯是为了解除人们生活中一时的痛苦,而更重要的,是欲作完人达于至善的根本途径. 先生的话,都是些通俗语言,读起来似乎好懂,但欲彻底领会其精神必须通过躬行实践,尤其关于性理方面的论述,更是如此. 以一不曾读书的农夫,目睹世态之恶浊,竟有救人救世的胸怀,毕生致力于大同事业.其学说之影响,若是之深远,笃信力行之后学,若是之众多;
所创事业,遍及广大城乡;
所讲性命之学,化及妇孺寒微;
发前人之所未发,明后人之所欲明;
独来独往,兴航普渡,实为人类史上之所罕见者也! 余自民国二年,七岁时得见凤仪先生,并在义学中接受其家道伦理思想,实行让产,克尽夫义,自此人生观已形成矣. 自十八岁至二十六岁间,余服务于安达县喇嘛甸子学田部及 务本学校 时,经常于寒暑假得以聆听凤仪先生的教诲,记有《请事斯语》一卷.自一九三二年冬起,常随先生周游讲演,记有《侍坐随笔》十二卷,并收集岳兴华、马天来、刘惠忱、刘秀琴等人的记录九卷.一九四二年,余秉承凤仪先生 下达 的教导,在昌图县亮中桥创办 道德新村 以落实先生大同之素愿,于一九四八年春天结束.此间,利用工余写出《王凤仪先生年谱》至四十二岁.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七年间,利用岁寒农闲时间,将先生年谱写完,并将《语录》进行分类编辑.此间,周彭龄先生在誊写方面做了重要贡献. 朱允恭 于一九六七年冬昌图县亮中桥 【年谱】 王树桐字凤仪,众称为王善人.祖籍河北省、密云县、石匣镇宣华社八甲,始祖王公富有,于顺治八年徙居热河省朝阳县南王家营子. 先生自述其族系道: 我家的祖先本系汉人,到朝阳后入蒙古籍,蒙古人不许我们祖先科考当官,受压迫极了.以后改建民国,下级社会人,只要守本分,就能享平等待遇,所以我乐极了! 到朝阳后,世世业农.始祖配谢氏, 有盛德.先生自述道: 我守墓时便思索道,我家怎会有我这样一个人呢?从我父母起向上溯,一气溯到十世的老祖太太,知道她老吃素,有盛德,临死时告诉儿孙们,不许把她的灵柩和十世祖合葬,只因她老长期吃素,不能享公祭.直到现在,我们祭祀时,还要用荤素两种祭馔. 自高祖登侯公分居树林子,距王家营子约二里许.曾祖讳英,能文善书,名重一方.乡屯商家, 每当年末,必请他去给写春联,回来时,必多有些馈赠.久充差于蒙古地方,所以性习爱犬.先生道: 我曾祖爱狗,平日或过年过节,人吃什么狗也吃什么,我祖父说,一个狗呗,不大离就行吧.我曾祖因这事生了一顿气,生个砍头疮就死了,死年八十四岁.祖父德泽父亲清和,俱业农.世系表如下: | 一八六四年 同治三年甲子十月初三日(公历十一月一 日)子时凤仪先生生于朝阳树林子村,时父母年具二十九岁 一八六六年 同治五年丙寅三岁,三弟树森生(七月十三日) 一八六八年 同治七年戊辰五岁,四弟树永生 一八七一年 同治十年辛未八岁 是年诸父析居,祖父母得养老地二十亩,居先生之婶母家,阅八月,渐不相容,乃分出自立门户.越数年,乃来先生家.分家时父得草房三间,田三十亩(簿山田).先生自述当时家庭生活道: 我哥哥(树田)学着扶犁,我学着播种,我弟弟(树森)也帮着忙.那时的家庭十分快乐.到在二十三岁之后,我母亲去世,家中便苦恼了. 一八七二年 同治十一年壬申九岁 秋天,家中用小工掐谷穗,按捆数计算工钱,母亲说,某小工掐二十捆.工人说掐三十捆,争论不休.那工人说,我们不必争论,等你那公道儿子回来(指先生说),一问便知道了.等先生回来,母亲一问,真是三十捆.因此,人都称先生为公道人. 一八七三年 同治十二年癸酉十岁 先生自述幼时故事: 我幼年时侯,母亲给我们兄弟四人作了两个兜兜(一名要子),兄弟争起来,我当时看见母亲为难,我不但在那个当时没争,我更立志,一生也不带兜兜了. 一八七五年 光绪元年乙亥十二岁 是年三月六日同志赵品三生(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卒,年七十岁) 一八七七年 光绪三年丁丑十四岁 在王树德家牧牛,连做三年,自述当时工作情形道! 我给人家牧牛时,恐怕睡着了误事,给同人磕头,求人招呼我,好早点起来.每天除了放牛以外,东家奶奶还叫我喂几头猪(肥猪、母猪、小猪等)故须分喂,烧几铺炕,喂几条狗,挡鸡架和猪圈门子.她吩咐以后,我就尽力去做,绝不使东家操心.放牛时,不曾打伤一牛,孕牛和病弱的,另外牧放.生息时,若遇冬季,就把牛犊抱入伙房里,因此,牛孳生很多. 先生那时就留心人生之真义,把世人可喜可忧的事都看破了.自述道: 我十四岁时, 看见我祖母割大烟,我的叔伯姐姐和我祖母吵骂,我伯父在旁边听着,并不管他的女孩.我心里想道,人当生儿孙时,旁人都要道喜,像我祖母得我伯父和我叔伯姐姐那样的儿孙,又有何喜可贺呢!我从这以后,对于人所喜的,我不以为喜,对于所忧的我不以为忧. 先生因此就念念为老人着想, 自述道: 我十四岁给人家牧牛,我有时回家,母亲给我饽饽我不吃.母亲问,我因甚不吃, 我说,因我吃得太饱了.我的意思, 我若吃了,我母亲必要疑惑:东家的饭食不好,我儿子必然不得饱饭吃,总要天天的惦念,所以我绝不吃. 是年,同志刘常廉生(古四月二十七日) 一八七八年 光绪四年戊寅十五岁 先生家贫,知道母亲做鞋困难,所以赤脚放牛.一天,东家有事命往亲家去,他想回家穿鞋,怕母亲作难,就赤脚走了.归来告母,母亲数责说,你不穿鞋去,人家不笑话我吗.先生默然.先生自幼好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