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元素吧里的召唤 | 2019-06-01 |
二六年三月九日 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 时期(2006-2010年)是我市在中原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为阐明全市发展战略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根据《中共济源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行动的纲领.
第一章 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五 发展回顾 十五 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强力实施项目带动、开放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连续五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43.83亿元, 十五 年均增长15.4%;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596元,提前一年实现 十五 计划确定的目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57 亿元,比 九五 末翻了近两番;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29亿元, 十五 年均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4亿元, 十五 年均增长12.7%. 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稳步推进,畜牧业增长迅速,200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4%,比 九五 末提高18.7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品链条逐步拉长,能源、冶金、化工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交通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兴起,服务业己成为增加就业、扩大消费的主要途径.三次产业结构由 九五 末的12.3:55.9:31.8演变为 十五 末的6.9:67.4:25.7;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比 九五 末提高10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机遇,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5年累计投资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44%以上.建成了沁北电厂一期2*60万千瓦机组、国电豫源2*13.5万千瓦热电机组、济钢百万吨钢、豫光铅冶炼烟气尘综合治理、豫光十万吨锌、豫港百万吨焦、济洛高速、济焦高速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了济晋高速、济运高速、联创化工、中原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50万千瓦,焦炭、铅锌、钢产量分别达到167.8万吨、58万吨、150.7万吨.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世纪广场、篮球城、行政区、环城路、沁园南路、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一期、第二水厂、西气东输、城市供热管网等项目,供水、供气、垃圾处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日供水能力达到8万吨,城区用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用气普及率达到47.4%,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4%,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8.4%,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镇化率达到40.01%.2004年荣获了 河南省人居环境奖 .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国有企业、粮食流通、行政审批等改革顺利进行,投融资、公共财政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司法体制进一步理顺,济源中级人民法院和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济源分院相继成立.政府机构和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开放带动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5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36亿美元,豫光进出口总量居全省企业第一位;